外銷馬來西亞、新加坡列無形資產!紙塑神像「脫胎換骨」工法解秘

記者廖宜德、李建瑩、林韋志/雲林報導

寺廟供奉的神像並非都是木雕,有一門古傳的「紙塑脫胎換骨法」,雖是用紙糊的神尊,但用力敲擊絲毫沒有凹陷受損,更不會被蟲蛀。紙糊藝師說,光是糊紙就要至少糊7層,紙殼內部不僅要加裝骨架,還要「加肉」。而這門技藝不僅外銷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還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被列為限定古蹟的雲林北港鎮安宮,供奉的神像最為特殊的是祂並非木雕,而是用紙塑而成,為了讓神像堅固牢靠、防止蛀蟲,這一門傳統工藝經過雲林的蔡先生夫妻倆一再改良。

紙塑工藝師蔡爾容:「他們本來之前有木雕的都被白蟻蛀掉了,改用新的這個『紙塑神』。」

比成人還高的大型神像,紙糊藝師稱為「脫胎換骨法」,不僅台灣寺廟方訂做,甚至透過網路飄洋過海外銷到國際。

圖/翻攝自蔡爾容臉書
圖/翻攝自蔡爾容臉書

紙塑工藝師卜雅菡:「馬來西亞有人訂做,新加坡人訂做了太乙天尊跟雷祖大帝,然後中國也有人訂做。」

大型神尊工法繁複,每一處都有細節。

紙塑工藝師卜雅菡:「糊了紙然後把它切開來,把土胎拿掉,把頭接上去架骨架。」

有骨有肉,從身體塑型的泥土胎開始,外層糊上竹纖維紙,乾燥後取出內部土胎,要的是紙殼,先裝骨架緊跟著入寶儀式,闔上紙殼後,開始糊紙加肉,拼接頭部四肢,最後上色穿衣,而糊紙步驟得做的精實。

紙塑工藝師卜雅菡:「 (這總共幾層紙),這個要7層(紙)吧,很結實。」

即便用力敲擊,紙糊的臉譜也不見任何凹陷受損,雖說外殼堅硬,但有的部位又保有如肉體的彈性,這就是古傳技法的神奇之處,也因此紙塑技藝獲雲林縣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藥局保險套常滯銷!她工作3年喊「一堆放到過期」 網點2關鍵原因
LINE未讀訊息爆炸!他受不了「按1功能」 友罵:已讀不回
半年查獲5起!日本旅客帶「1產品」入境台灣 慘噴3萬元
倒數3天快備份!Google宣布「終止1服務」 逾5億用戶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