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男子長年腹瀉絞痛 原來是腸道「困難梭狀菌」惹的禍

41歲的曾先生,由於幾乎每日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頻繁腹瀉絞痛持續了2年的時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腸道內有「困難梭狀菌」存在,造成腸道發炎而經常腹瀉,在服用益生菌及攝取高纖食物3個月後,調節菌群平衡終於得到改善。醫師表示,一旦長期放任此腸道病菌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

「困難梭狀菌」常見於住院病人、長期抗生素使用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院長薛博仁指出,人體中約有40兆的細菌微生物,腸道菌群分爲:有益菌、中性菌及有害菌。常見有益菌為: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中性菌是數量較多的菌種,細菌屬性會隨著身體變化而改變;容易引發疾病的困難梭狀菌和沙門氏菌則是有害菌。

體內有害菌變多容易引發疾病,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就指出,案例中曾先生被驗出的「困難梭狀菌」,是常見於住院病人和長期抗生素使用者的病原菌,全台盛行率約 1-5 %,是導致急性或持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甚至住院病人的困難梭狀菌盛行率高達20%。這是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腸道正常菌叢減少,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困難梭狀桿菌開始大量繁殖,造成腸道不適發炎。

一旦困難梭狀桿菌產生,長期放任不管會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

林文元提醒,民眾長期倚賴一般抗生素治療身體發炎等問題,可能導致整體腸道的細菌數量、多樣性與豐富度迅速下降,尤其對於缺乏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基石細菌如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有害的潛在病原體則隨之增加,引發其他的感染疾病。

腸道菌相與飲食生活息息相關 可用智腸檢分析

究竟該如何得知自己的腸道菌相呢?一般來說,腸胃檢查分為侵入式與非侵入式,以非侵入性的糞便採檢,其往往受到病原菌量太少而無法培養病菌,或是因為可檢測閾值太低致使PCR檢測為陰性。

薛博仁說,目前中醫大附醫的智腸檢,是以細菌基因進行第三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腸菌相分析,對腸道菌叢進行高精密與多元檢測,來分析腸道菌叢組成與發現潛在的腸菌叢群落結構變化,依據腸道菌比例預測相關疾病風險,對腸道病原菌檢出率,智腸檢可達萬分之一。

薛博仁提醒民眾,腸道菌相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例如喜歡吃壽喜燒伴隨食用生雞蛋,可能容易有沙門氏菌的感染;或是家裡的飲水來源不乾淨,也容易導致有類志賀鄰單胞菌的潛伏。而進行腸道定期健康檢查,除了能及早治療,還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健康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