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這些食物」養腸道好菌,抗發炎又增加肌耐力

腸道菌相多樣性高、好菌多也跟運動有關?已經許多研究證實,腸道菌跟增肌和有氧運動耐力有關。

腸道菌和健康息息相關,住在腸道中幾百億、幾千億的細菌和微生物跟人體緊密互動,而運動風氣日盛,許多研究也揭開腸道菌與運動間的關係。

腸道菌影響增肌、運動耐力 還能降低肌肉疲勞感

腸道菌為什麼跟運動有關聯?以增肌效果為例,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侯建文表示,腸道菌相差容易導致全身慢性發炎,身體要不斷分解營養供免疫細胞去處理發炎,這就跟長肌肉要「合成」相反。

一篇刊登在《微生物學(Microorganisms)》的研究,同樣是由國立體育大學發表,則是用從台式泡菜中取得、名為TWK10的菌株。該研究隨機將55名銀髮族分為安慰組、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每6週評估體組成,並在18週後進行動測驗。結果發現,6週後有服用高劑量(菌數60億)TWK10的受試者,肌肉量都變多,握力和下肢力量都有改善,且行走的速度和穩定度都變好,18週後效果更顯著。

參與這該研究的國立體育大學特聘教授黃啟彰指出,許多營養必須透過腸道菌分解後才能吸收,且能幫助身體運用胺基酸、改善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及代謝,並且回收小腸無法消化的食物殘渣,重新產生能量供人體使用。因此腸道菌相愈多樣,效應就會愈明顯。

在耐力表現上,哈佛大學基因遺傳專家謝曼(Jonathan Scheiman)找到了馬拉松選手和一般人腸道菌的差異。在2015年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事中,謝曼蒐集了馬拉松跑者賽前、賽後的糞便,以及非跑者的糞便,結果發現,馬拉松選手的腸道菌中,找到一種數量比一般人多、名為「Veillonella」的菌,「人體運動時會,產生乳酸,身體會回收乳酸、產生能量,而這種菌會幫助代謝乳酸,轉化成能量且運動完的馬拉松選手,這種菌會激增。」

為了證明這種菌是否跟耐力有關,研究團隊把Veillonella分離出來,接種在老鼠身上後去跑跑步機,結果發現有接種的老鼠,比沒接種的老鼠在跑的時間和距離上,都增加了13%。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也指出,除了熟知的「大腦-腸」軸,現在也有所謂的「肌肉-腸」軸,腸道菌跟增肌息息相關,研究也發現,給三鐵運動員賽前3週吃益生菌,能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疲勞感,和降低免疫力傷害,「跟發炎有關,身體本身發炎加上運動帶來的發炎,會讓身體虛弱,益生菌剛好能調節免疫力、對抗發炎。」

由於腸道菌在增肌、抗發炎、肌耐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因為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澳洲運動學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將補充相關的益生菌列為證據力強(Group A)的補給品類別。

腸道好菌該怎麼養 才能增加運動效益?

上網搜尋「運動益生菌」,就會發現菌株幾乎都是上述的TWK10。侯建文表示,市售益生菌產品大多針對過敏、調整體質為主,運動益生菌買得到但相對較少,且有些價格布便宜,但整體而言,只要改善腸道菌相,對運動成效一定會有幫助,所以不一定要買特定菌株的產品。

侯建文建議,除了買益生菌產品,要盡量吃不同種類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分成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對不同的腸道菌都有幫助。

(有氧運動對於培養腸道好菌最有效益。圖片來源 / Pexels)

另外也可吃菊糖保健食品,菊糖也是一種膳食纖維,在腸道菌研究中菊糖幫助益生菌產生短鏈脂肪酸的效益最好,「而且台灣好取得的食物中,含有菊糖的較少,主要是洋蔥、蒜頭、韭菜這類蔬菜中,大部分都是佐料,不會吃太多,因此可以適度額外吃保健食品,」侯建文說。

運動也可以養好菌。美國伊利諾大學運動醫學暨社區健康教授伍茲(Jeffrey Woods)的研究發現,和靜態生活的人相比,有規律運動的人腸道菌相較多元,他做出以下結論:

1.每週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6週後就能明顯改變腸道菌相

2.心肺有氧運動效果比重訓好

3.但如果停止運動,腸道菌相會慢慢變回運動前的樣子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強度愈高,帶來的腸道菌相愈多樣,且如果一直維持同樣的強度,腸道菌也會慢慢變回原本的樣子,因此建議可以改變運動強度和運動內容。

延伸閱讀:

腸道菌組成隨年紀不同而變 熟齡族3要訣保養腸道

8萬人大數據分析阿茲海默症確診前徵狀 便秘首度上榜

腸道菌失衡恐讓癌症找上身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腸道健康人就長壽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