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來玩也能獲得「返老還童」神藥!《做圓》展覽從生活汲取藝術創作靈感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文/姜雅馨

如果現在給你一張紙與一枝筆,你會如何描繪心中的圓呢?新北市美術館園區「做圓 Making Circle」,由黃偉倫擔任計畫主持人、呂武隆作為共同主持人,自今年4月15日開園起展開連續110天展覽活動,透過8間藝術工作室、17組藝術家帶來40場工作坊,帶領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覓得藝術靈感,和藝術家一同在展間開心創作。

(☞藝想城市天際線完整專題請點此:https://dailyview.tw/cityhorizon

「做圓」結合「全民美術館」理念辦展!藝術家邀請民眾畫出自己的圓

黃偉倫透露因新美館定位為「全民美術館」,為了將展覽主題容納各行各業、各年齡層,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受到感染一同創作,因此他邀請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就「做圓」主題進行發想,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內心的圓。他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有筆,小時候在數學課都需要使用圓規畫圓,一開始便要思考圓心下在哪裡、半徑和圓要長成什麼樣子、圓會包容到哪幾個點等,如同這次邀請藝術家們在同個場域就圓這個主題,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新北市的觀察進行創作,「不管是街坊的長椅、桌子或陳列展架,同時具備了可以坐、可以讓民眾發揮創意應用,其實這就是創造的第一步」。

呂武隆則說「做圓」定為題目很有趣,藝術家和設計師對於圓的形體很明確也很模糊,加上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輕易接觸到圓,所以很好延伸也很容易想像。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Karina作品〈ADA〉。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Karina作品〈ADA〉。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Karina作品〈ADA〉。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做圓》提供多種圓的變化形式讓參展者自由探索,例如〈隕石〉展出的傢俱類似球體大拼圖,在堆疊中創造出圓形的立體型態,不僅提供民眾休憩空間,也引導大家走進展間產生互動;用米袋創造出的球體空間,則是讓每個人進到其中感受不同之處;將圓的書籍進行陳列,讓不同背景的創作者激盪出不一樣表現的火花,遊客除了參與藝術創造的過程、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透過工作坊還能設計自己的作品、畫出自己的圓,最後放在全民做圓展中,透過累積、不斷增加的過程,讓更多人願意來到展間參與互動。

檳榔也能變成創作元素?創作者跳脫舊有思維實驗、探討文化背景差異

細談展覽作品,黃偉倫在〈quality:圓的特徵與象徵〉特別邀請服裝和織品設計背景的藤孟哲、服裝、平面、拼貼及影像專業的陳楷恩、服裝設計出身並以食物作為創作元素的郭于寧,三人以新北市檳榔攤、檳榔元素進行創作,呂武隆對此分享,「現代的創作者已經不太會侷限於原本的專業,還會依照興趣、探索主題合作,產生不同的創作途徑,我覺得這也很適合美術館的實驗精神」。

雖然檳榔在部分文化或既定印象裡是低俗或不好的象徵,但在南亞一些國家卻可能是很崇高的食物,甚至被拿來作為供品賞賜,「同一種食材卻有不同文化背景意義,對創作者來說是很著迷的」,透過探討食物入口方式是否會改變大家原來的想像,也是創作者對檳榔題材所進行的延伸題材之一。

從食物連結藝術觸動人心!飲食文化也能挖掘藝術之美

《做圓》展覽中另將飲食與藝術做連結,黃偉倫說,他們想告訴每位參展民眾「創作是很簡單的」,就像潤餅師傅製作餅皮時,也會想像在饕客嘴巴中的變化,這其實也是創作,「不管食衣住行、生活或你看到的東西,只要你用心思考,放到創作過程中,你做出來的東西就可以說是你的作品」,呂武隆則表示,身為台灣人,食物最能夠被大家理解、觸動人心,〈Project OUKE〉便是由4位創作者將食材的顏色、形狀、大小、質感跳脫食物框架重新創作,邀請民眾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實驗的可能。

玩球卻意外獲得「返老還童神藥」!大人小孩走進展間都能發現趣味

除了飲食外,波蘭裔德國藝術家Karina作品〈ADA〉也受到大人小孩喜愛,〈ADA〉球體採用極輕材質及特製孔徑,填充氦氣後讓球體可承載三百隻炭筆並漂浮於空中,當炭筆被損耗殆盡,就需要依靠工作人員以掏耳洞方式清乾淨,最後再放新的炭筆進去;Karina形容〈ADA〉是一件有機體,除了有自己的軌跡,民眾互動方式也會增加變數,「如果有十個人在推它,就像置入十個變數、十個參數,畫在牆面上的東西也就完全不一樣」。黃偉倫另分享觀眾從體驗前到體驗後的反差,看似是小孩子玩的球卻受到大人喜愛,笑著形容〈ADA〉為「返老還童的神藥」。

呂武隆表示,在民眾熱情參與的過程中,白色房間出現很多不一樣的線條,牆角因為沒有辦法被塗抹到而產生偏白的狀態,「如果民眾仔細去看的話,是可以在玩樂之中發現這個作品的小巧思」。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Karina作品〈ADA〉。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Karina作品〈ADA〉。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Karina作品〈ADA〉。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不斷變化也可以是一種美!從《做圓》汲取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美

面對辦展過程遭遇困難,黃偉倫、呂武隆指出,由於展覽與新美館工程同步進行,對於創作者來說也是很新的體驗,藝術家們發揮強大功力創作,詮釋出「不斷變化也可以是一種美」,黃偉倫以《做圓》主視覺招牌為例,他們聯合建築空間背景的藝術家,將使用過或剛好有凹痕的冷氣風管,製作出融合線狀軌跡、球體概念的《做圓》機器,以現有工程材料傳遞展覽創造的精神。

此外,黃偉倫希望藉由《做圓》展覽的誕生,能夠帶給外界想法與觀點上的轉變,日常生活中每個地方都有值得啟發的事情,例如原住民祭典把手圈在一起,同時拉手唱歌,聚合時形成旋渦狀或圓形,「他會思考到原來這樣的排列是好玩的東西」,呂武隆則認為,透過家中空間、狀態改變與探索,或許可以找到該如何掌握美的訣竅。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康力升、Laboratory實驗平台作品〈巢穴〉。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康力升、Laboratory實驗平台作品〈巢穴〉。

▲新美館《做圓》展覽、藝術家康力升、Laboratory實驗平台作品〈巢穴〉。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城市和藝術皆有包容性!來自於不同地方卻能與之共處

「城市是建築和空間龐大生物的聚合體」,黃偉倫認為我們不論身處城市、鄉村、漁港或自然環境,其實都與藝術有關,其中城市提供多元基礎設施、產業和人文背景,因此帶給大家創作靈感刺激,呂武隆也說一群人住在城市裡,彼此背景和喜歡的事物不同,卻能容忍與欣賞彼此,所以這群人才可以成為一座城市,藝術作品也與城市同理,「即便我們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可是卻能在同一個地方共處」。

黃偉倫最後提到,若是能透過進駐新北市美術館計畫,讓大眾發覺創作原來可以貼近生活,甚至找到靈感媒材,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其中的美好與樂趣,那便是該計畫最大的貢獻。呂武隆則說,若是透過簡單的手法將創作過程攤開,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生活上的轉變,就能接收到《做圓》展覽想傳遞的訊息。

新美館《做圓》計畫主持人黃偉倫、共同主持人呂武隆。
新美館《做圓》計畫主持人黃偉倫、共同主持人呂武隆。

▲新美館《做圓》計畫主持人黃偉倫、共同主持人呂武隆。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延伸閱讀

塵封14年後重見天日!林舜龍從修復〈坯〉談心路歷程:藝術只是一種形式,人性更美

忙碌讓你「戇神」嗎?《怣人不在》新生代藝術家帶你放慢腳步 從「失神」看見城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