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努力不夠 剝奪孩子受教權

撇除因地方相關發展而遭裁併的國小,從地理位置觀察,新校與廢校的對比就是城鄉差距的照妖鏡,台灣生育率雖低,但工作機會多、有發展的城市,卻能在少子化的逆勢開辦新學校,孩子受教權是否正因大人的努力不夠而被波及?

少子化趨勢不可逆,但不能拿來當作是裁併校的藉口。一所學校存在與否,對地方來說,不僅是小朋友學習的場域,更是地方發展的指標,學校雖因學生數驟減而面臨廢校危機,但學生數減少的原因從來就不是只有生得少,「外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當一個地方讓大家看不到未來、不見發展的希望,當然留不住人;反之,當一個鄉鎮活力滿滿、蓄勢待發,自然就會吸引居民駐留。這正是為何有些學校會積極與社區合作、發展特色課程,透過滿手武器「搶學生」來穩住學校的發展;搶不是借,它讓人看到想護住學校的企圖心。

自怨自艾無法解決問題,每年只會檢討學生人數而不想辦法「搶人」等於坐以待斃,小朋友的受教權若因大人的努力不夠而受波及,非常不公平。當然,學校的存亡與否絕對不是一個校長的能力所能掌控,他需要校內校外很多人幫忙,甚至是民間團體的資源挹注,然而一開始有心與否,就已注定走向。

此外,時代在變,教育的觀念也在變,當權者與民眾都應試想「好的學習是什麼」?難道一定要在有操場、教室、同學的學校,才能有好的學習?也許1人小學的教室可以擴及社區,同學也可以是地方長輩;打開學習的視野,或許可以減少廢校情形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