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築成都市「排碳大戶」紐約將訂定排碳上限

紐約市2019年通過的第97號地方法,對總面積超過2萬5000平方英尺的建築物,訂定了排碳上限,違規將按照超標量罰款。原因是大樓建築是城市裡,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部門,以紐約市為例,占全市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建築脫碳公司CarbonQuest營運長阿斯派羅指出,「像紐約這類的都市,瓦斯的排放量是在單一類別裡最高的,比交通、廢氣、電力都要高很多。」

紐約氣候行動委員會計畫到2030年,要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40%,到2050年減少85%。

看準脫碳風潮所帶來的龐大商機,阿斯派羅經營的這家科技公司,便將過去數十年來石油天然氣產業普遍使用捕碳技術,轉而運用在大樓建築的內部。

阿斯派羅提及,「捕碳系統的設計是用來降低瓦斯燃燒裝置的碳排放,像是暖氣和熱水的鍋爐,熱電聯產或建築裡的動力或蒸氣,還有其他的裝置像是燃料電池。」

這套裝設在建築地下室的捕碳系統,先是攔下鍋爐或熱電聯產製造出的廢氣,不讓煙囪排出二氧化碳;分離出二氧化碳,並把它液態化,出售給混擬土製造商,他們把液態二氧化碳注入水泥,形成碳酸鈣磚,除非被加熱到攝氏900度否則不會釋放。

業者表示這套捕碳系統可以捕獲鍋爐6成的排放量,從電力到動力系統在內,將可降低建築23%的排放量。

而在西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碳管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則是要把海洋轉變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捕碳廠」。

他們在洛杉磯港所進行的「海洋改變」實驗,運用海洋的天然本能,對流入大水箱的海水釋出電流,讓海水起化學變化,把溫室氣體困在碳酸鈣等礦石裡面,再把海水放回海洋,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和貝殼同質的碳酸鈣則沉入海底。

UCLA碳管理研究所所長山特說道,「過程中需要作用的只有電力岩石和海水,這是我們想要聚焦的,因為我們認為簡單以及大量可用的材料很重要。」

科學家指出一直以來的減碳行動,幾乎都是在陸地進行,包括植樹、建廠,但效果有限,土地供應也有限,何不把焦點轉向佔地球表面7成的海洋。

他們估算這套實驗方法,若是建造1800座工業級規模的捕碳廠,一年將可以從大氣層捕捉10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每年370億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每220噸流入試驗水箱的海水,除了可消除一噸二氧化碳之外,同時還會產生35公克的氫。

山特說明,「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去除的同時,它還會產生氫這個副產品。氫的生產是重要的,因為這讓你獲得綠色能源。」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3大溫室氣體去年增幅創新高 加劇暖化並衝擊生物多樣性
冰島世界最大碳捕捉封存工廠將落成 估每年轉換4000噸二氧化碳
將二氧化碳變石頭 冰島研發技術減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