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躁鬱症 誤以為得憂鬱症

有週期性躁期或鬱期 醫師評估為雙相情緒障礙症 易誤診

鄒長志醫師提醒,患有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病友除配合醫師治療外,平常應多嘗試暸解自我、培養正向思考與調適壓力的能力。(台大新竹醫院提供)
鄒長志醫師提醒,患有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病友除配合醫師治療外,平常應多嘗試暸解自我、培養正向思考與調適壓力的能力。(台大新竹醫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19歲大學生近來開始無故不去上課,作業勉強完成,整天無精打采,也不太想跟同學說話,幾乎都窩在宿舍不想出門,情緒感到莫名的低落,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他覺得自己應該是憂鬱症,於是在朋友鼓勵下,到醫院求助,經過醫師仔細評估後,發現他過去曾有輕躁期的症狀發作,確認大學生罹患的不是憂鬱症,而是「雙相情緒障礙症」,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經醫師給予適當治療與定期的回診追蹤後,大學生的症狀也逐漸改善。

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醫學部鄒長志醫師解釋,「雙相情緒障礙症」是一種週期性出現情緒過度亢奮或情緒過度低落的疾病,同時合併出現心理、生理和行為上的其他症狀。

在躁期或輕躁期時,可能會出現情緒過度愉悅、過度熱情或信心、話量比平常多、睡眠需求減少、覺得自己反應敏捷、精力充沛、容易衝動或與他人發生衝突。在鬱期時,可能會出現情緒過度低落、興趣減低、食慾減少、體重減輕、睡眠障礙、反應偏慢、整天不想動、有罪惡感、甚至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評估雙相情緒障礙症時,最重要的是要和憂鬱症做區分,因病友大部分都是鬱期的時候才會願意就醫,這時若沒有仔細評估,則有可能會忽略病人過往的躁期或輕躁期表現,而誤以為是憂鬱症;事實上,雙相情緒障礙症和憂鬱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治療上也不同,若沒有使用正確藥物,有時非但不能改善病症、甚至可能誘發躁症發作。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口服情緒穩定劑和抗精神藥物,也會依據不同病人的狀況,安排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復健治療,針對病情嚴重的特殊病人,也會安排住院治療。

雙相情緒障礙症與遺傳有關,但有遺傳體質卻不一定會發病,個人的心理性格、成長發育、環境壓力與適應能力都可能與疾病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