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可能的問題與挑戰
https://grinews.com/news/wp-content/uploads/2021/04/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可能的問題與挑戰.wav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顏永森/靜宜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規定,「個人申請」係指考生當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當學年度或前兩學年度內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高中英語聽力測驗及當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術科考試成績通過大學校系篩選標準,由大學甄試錄取後,依考生登記就讀志願序,統一分發的入學方式。各大學「個人申請」之招生名額,以不超過該校當學年度新生招生名額百分之45 為原則。因此,個人申請成為各大學招生主要的來源,由於各校有先選先贏的想法,每所大學都希望能爭取成績優良的學生來就讀,因此,在招生名額上會儘量招收,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許多學生也希望早日能考上理想的校系,就不用參加指考,因此,如果可以考上還不錯的校系,通常也會優先來就讀。所以,個人申請儼然成為目前大學聯招主要的入學管道,其重要性不輸指考分發入學。
然而,考生在進行個人申請時,可能會面臨到一些問題。首先,考生申請的校系數,規定以六校系(含)為限。當然考生會根據自己學測的成績,來衡量應該申請哪六個校系,但問題是大家都不知道今年各校系的成績落點,所以,通常只能大略推測可以申請的學校,坊間有不少預測落點的服務,但因每年的考試分數變異很大,通常落點預估只能做為參考,並不一定可以準確預估。例如今年數學特別難,數學整個級距往下降,考上60級分的人數也明顯減少,造成今年台大醫學系第一階段篩選的最低門檻是59級分,而陽明醫學系卻是60 級分,這可能和申請人數有關,或部分學生轉趨保守不敢填台大也有關。因此,有部分高中老師發現,現在學生在個人申請選填上,可能比較偏向保險且穩上的科系多於夢幻科系,例如有學生想讀台清交成政大,但又擔心不會上,且也不願意再重考或是拚指考,可能就會選填可穩上的其他國立大學。但是,還是有學生可能過於樂觀,參考去年的錄取分數,認為應該有希望而去申請,但最後可能六個志願都沒上,而只好參加指考分發。顯然地,學生在申請六個校系時,現階段教育部並沒有提供充分的資訊給考生,作為選填志願的參考,而是大家盲目地猜測,可能有人運氣好,可以低分高就,但也可能有人運氣差,高分低就或連一個學校也沒上。猶如賭博一樣,有人贏錢,就有人輸錢,因此,要如何降低選填志願的風險,應該讓考生有更準確的資訊知道他的成績落點,可以選擇適合他的校系有哪些,而不是憑感覺在填志願,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第二,在個人申請的甄選作業上,各校系大多採書面審查與口試,但有部分校系還會加考筆試,作為甄試取才的標準。因此,在甄選辦法上,各校系的甄選規定與評分可能略有不同,會依其專業屬性來遴選。在篩選倍率上,通常以招生名額的 3 倍或不超過 50 名為原則,除正取外,其餘考生大多可列為備取。招生較好的學校,通常不用擔心有缺額,但對於招生不好的學校,個人申請每年都會招不滿,這表示遴選程序對這些學校都是多餘的,因為其實只要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候補到,甚至到最後還有缺額,但這項資訊好像知道的人並不多,造成許多家長來參加各校系的大學甄選說明會時,通常都會問去年候補到第幾位,但即使知道,今年也沒有人可以保證會候補到第幾位,所以,心裡還是很擔心是否會錄取。如果每年推甄的錄取資訊都可以公開在網站上,自然考生可以去判斷是否有機會候補上。其實,像這樣有缺額的校系還不少,在越後段的學校缺額越明顯,這是因為現在考生通常都會填一兩所校系當保底,當有前面志願的學校上榜,自然後面的志願就會放棄,因此,越後段的學校缺額會越大。因此,為讓考生可以正確填寫就讀志願序,各校系應該讓考生可以知道該校系每年的正取、備取人數,以及最後候補到第幾位,或者尚有多少缺額等,這些資訊對考生在個人申請應該也是一項重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