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好朋友變沒朋友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為何重申幾乎天天回家吃晚飯?

金管會今(21)日下午舉行媒體聯訪,為本周一報紙場次之後的第二場,面對30家左右的網路、雜誌與廣播媒體,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又講了一遍,他現在幾乎天天回家吃晚飯,除了太太手藝很好之外,重點是,「要讓市場放心,認不認識這個主委不重要,按照規定來辦事最重要。」

彭金隆說,他當然喜歡回家吃晚飯,因為太太手藝很好,「確實現在我幾乎每天回家吃晚飯,只是那個晚飯,真的是『晚』飯。當金管會的主委,因為角色跟影響比較敏感,份際的掌握要非常的注意。」

他說,接任金管會主委時大概就已經想清楚,「畢竟這個跟我以前是不太一樣,而且金管會跟很多部會的角色不一樣,它是一個監理者,監理者掌握了很多比較特別的權利義務關係,我們也要讓市場放心說,認不認識這個主委不重要,重點就是,我們按照規定來辦事最重要。」

所以彭金隆重申,「沒有朋友是我來的時候就已經預期了,我覺得這是我應有的態度,跟我這個職位有疑慮的都應該避免,畢竟這個角色是要特別留意,所以這是我來時我就知道的,這是我預期的。如果是我真正的朋友他應該能夠理解,應該是這樣。」

1965年次、59歲的彭金隆出掌金管會主委之前,長年任職於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聰明、幽默又體貼,是國內壽險界「大家的好朋友」,擔任過許多金管會周邊單位的董監,當過金融總會副秘書長,也當過宏泰人壽、台銀人壽、凱基人壽、台灣人壽、中信產險等的董事,相當活躍,給外界印象,與剛卸下金管會主委身分的黃天牧可謂南轅北轍。

綠營大老闆觀察:彭金隆可以溝通,民營金控都拍手叫好

這樣的差異,不只媒體圈、保險圈,就連傳產圈的綠營企業主都留意到了。這位長年替民進黨從事經貿外交、年逾70的長者,今年6月10日跟記者聊天時就說,「其實妳要注意的是金管會主委,前面那個主委根本沒有公關,這個人是公關能力很強,外面的接觸很多。所以妳看,5月20日還沒到,黃天牧還沒卸任,基金會的董事長就急著回到金控董事會,還把以前被金管會處分過的人都找回來,他們就有把握啊,案子一定可以過。」

該名長者說:「現在包括新光也是一樣,新光金控增資的問題,就是希望這個主委能夠改變內容,不要堅持現金增資。大家都在往這一條路,大家看到他(指彭金隆)就覺得,這個主委可以溝通啊,所以每一家都拍手叫好。這個很有趣,所以妳要留意,換了人以後,內容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長者的觀察,金融圈的普遍感受,但只有私下聊天時才可能聽到的真心話,估計「大家的好朋友」彭金隆自己也略知一二,所以,自言很務實的他,上任後的連續2場媒體聯訪,都藉由自己幾乎天天回家吃晚飯的軟性故事,來平衡市場目前對他的理解及預期。

彭金隆強調決策大原則:依法行政、以理服人

彭金隆說,他所有的決策,「以現在這位置就是依法行政,我決策大概從這個角度來看。所以我上次有提到,未來的監理就是依法律人、以理服人。大概是這個概念,希望有明確的法規,大家按照這個東西來執行。如果雙方有不同的見解,我們會提出專業的想法來說服大家,希望走向一個更透明、更一致的監理標準。」

他說,市場是複雜的,「我們要能夠把很多的標準變成是大家都能夠預期」,比較能夠處於長遠互信。對金融監理而言,互信非常重要,雙方不是在一時的說誰占了上風、誰占了下風,因為大家都是永續經營,監理機關站在全民利益的角度,它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依法行政,大概是他未來決策時重要的參考。

彭金隆坦言,當初同意出任金管會主委,並沒有考慮太久,「我大概就考慮了一個晚上,當然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人同意了才有可能、才有辦法,就是我們家董事長(指他的夫人)。」而這就像很多人說的,年輕時沒有買房子就是考慮太多,「很多事情考慮太多都做不了決定,確實假設接這個工作,我只要多考慮一點我應該是不會接。」

<cite>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21)日下午在聯訪時表示,出任新職,大概就考慮了一個晚上。(陳怡慈攝)</cite>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21)日下午在聯訪時表示,出任新職,大概就考慮了一個晚上。(陳怡慈攝)

提倡安全與發展並進,期盼做點改變

他說接任主委是人生很大的變化,以他目前在學校的角色,已經升等完畢、也接近退休,已經屬於螃蟹級、可以橫著走,但是身為知識分子,他在金融領域研究了20幾年,有這樣一個可能性可以來改變市場,自然希望真的能夠為金融市場做點改變。

「我常講說,理想是個人,但是現實才是大家的。」在金管會這麼多好同事協助下,「希望未來我們能夠朝向安全跟發展並進的新金融市場」,讓大家在這邊可以充滿希望,又非常有秩序跟紀律,讓台灣的消費者能夠很安全的接受各種金融商品跟服務。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