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躺平一族?發懶詞「哥布林模式」登2022年度代表字

牛津字典年度代表字出爐,由代表發懶、擺爛的「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當選。這個與躺平相近的詞乍聽負面,但專家說,它同時也象徵心靈的解脫。

每年底,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都會公布「年度代表字」,讓大眾票選最能形容該年分的詞彙。2020年,代表詞是「新冠(Covid)」、2021年則是「疫苗(vax)」。

近期,2022年度代表字出爐,由「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雀屏中選,該詞義近邋遢、擺爛。英國《衛報》寫道,「哥布林模式」之所以引發如此共鳴,是因為大家已經疲於追求呈現完美的自己,決定「躺平」。

這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首度將「年度代表字」付諸民眾票選,第一次開辦投票,參與人數就超過34萬名,出版社說,踴躍程度超乎預期。牛津字典的產品主任馬汀(Katherine Martin)表示,考量到疫後生活的轉變,他們決定也試試新做法,讓群眾一起來決定年度代表字。

「哥布林模式」是什麼意思?

在原文裡,「哥布林」是精靈、妖怪的一種,屬於西方傳說中的生物,知名文學如《魔戒》、《哈利波特》裡都出現過。哥布林的外型邋遢、蓬頭垢面,所謂「哥布林模式」,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即是在指生活擺爛、不修邊幅的行徑。

「這是一種自我放縱、邋遢、發懶、擺爛的狀態,甚或是暴飲暴食的行為,違反主流價值的期待,而且當事人在躺平擺爛時,沒有絲毫的歉意與內疚。」

(圖片來源 / xFrame)

2009年,「哥布林模式」一詞誕生於推特,但直到2022年2月,才在社群媒體上暴紅,許多人貼文時標註「#哥布林模式」,展現自己邋遢、擺爛的一面。在美顏氾濫、流行經營人設的社群時代,「哥布林模式」蔚為風潮,變相鼓勵大家脫離主流常軌,專家認為,這堪稱是對「假象文化」的反動。「躺平」不再是罪惡的事,反倒成了一種隨性、一種坦承而真實的美德。

2022流行躺平 疫後擺爛、恐戰、社群倦怠

究竟為什麼流行躺平?牛津出版社分析,「哥布林模式」興起的時間點,是2022年上半,正巧碰上多數國家鬆綁防疫政策,大家想躺平,是因為習慣了居家辦公、在家發懶,而今「拒絕回歸生活常軌」。同時,群眾也對營造理想、完美的自己感到疲累,認為這些行動不持久,不如別做。

《衛報》記者保羅(Kari Paul)則認為,「哥布林模式」一詞之所以成為社群寵兒,跟群眾「擁抱墮落的舒適感」有關。據她觀察,疫情走到第3年,在不同防疫政策間轉換生活模式,世界各地的人已經邁入倦怠期;與此同時,政經動盪、四處蔓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慌,人們欲振乏力,對於好好生活的動力銳減。

「擺爛」不只是自甘墮落 也是解脫

讓擺爛精神來代表2022年,很多人可能難以接受,認為不該鼓勵這樣的「躺平風潮」。但字典編輯、語言學家齊默(Ben Zimmer)說,「哥布林模式」雖然聽起來愚蠢而輕浮,卻也如實反映出當代精神,「人們開始以新觀點看待主流社會規範,而哥布林模式開了一條路,讓大家去質疑舊規範、擁抱新常規。」

牛津大學出版社總裁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則說,承認我們並不總是如社群上所呈現的精緻完美,其實能帶來心靈上的解脫,「人們開始擁抱內在的哥布林。」

療癒系作家布瑞南(Bella Brennan)就分享,她在疫情期間失去至親,同時又產下第2胎。在心力交瘁的時刻,她感謝「哥布林模式」,給她一點喘息空間,不再過度自我要求,而是原諒那個偶爾也想發懶、擺爛的自己,擁抱自我最真實的狀態。「對許多受傷又疲倦的靈魂(包括我自己的)來說,哥布林模式帶來療癒與自由。」

心理學家史畢蘭(Mary Spillane)指出,「哥布林模式」是個自然而然的機制。對很多人來說,獨處、放鬆、與自己對話,都有助於減壓。心理學家蘇卡諾(Nancy Sokarno)則強調,「哥布林模式」帶來自我接納,擁抱自己不修邊幅的真實模樣,有助於緩解社群媒體造成的容貌焦慮。

適度解放「內在哥布林」但不沉溺

誠然,在壓力過大的時刻,適度解放並非壞事。事實上,比起直接套用「哥布林模式」,每個人都該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模式」。心理師盧美妏就曾在報導中建議,每個人都該建立自己的「正向事件清單」,找到充電儀式來排解情緒,而且不能自我批判。

然而,也有國外媒體人提醒,過度沉浸於躺平、擺爛中,反而可能招來負面情緒。

英國專欄作家雷德(Rebecca Reid)就寫,陷入躺平擺爛狀態後,會變得很難回到常軌,連續多天「隱者模式」、不洗頭、任憑房間凌亂、癱軟在家中,只會一天拖過一天。她寫道:「事實就是,只有在你先去做了其他事,稍後休息一下、什麼也不做,擺爛才是快樂的。」換句話說,持續零產出,無所事事或擺爛,長此以往,也會令人情緒低落。

記者哈維(Gillian Harvey)分享自己從憂鬱症痊癒的過程,並警告「哥布林模式」的危險。她指出,對憂鬱症高風險群來說,無意識陷入擺爛迴圈、無法自拔,可能會讓病情更沒有轉圜餘地。

「藥物、心理治療、親友的陪伴、寫作,確實都幫助我脫離憂鬱症,」她寫道:「但我相信,最關鍵的痊癒推力,就是扭轉行動的倦怠。每天洗澡、洗頭、穿戴整齊、噴點香水,不論這些日常舉動看似多沒意義,也都在暗示我的潛意識:我值得好好生活。」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The Guardian 2、The Washington Post、Body and Soul

延伸閱讀:

在職離職/在職躺平 有益身心健康?

焦慮症症狀分8型,焦慮症發作4招改善,治療法一次看

如何適當發洩?讓職場上的壓力與情緒找到出口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