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記:渾沌台灣】詹明儒自序分享之1

◆詹明儒小檔案
◇彰化縣人,國小教師退休,目前從事自由寫作。
◇著有短篇小說集《進香》,長篇小說《番仔挖的故事》、《西螺溪協奏曲》、《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大島記:渾沌台灣》。
◇曾獲台大外文系「中外文學獎」、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文學台灣雜誌「台灣文學獎」、巫永福文學獎、彰化縣礦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
◆台灣頌(上)/詹明儒
東經一百廿至一百廿二度,北緯廿一至廿六度,大島慢慢浮現
長夜裡,「紅精靈」漫天迸射,「藍精靈」凌空飛舞,她來了
她一路歷經漫長時空跋涉,早已非常疲累,遂乃悲喜交加地,就在連
日神都得北迴南返的此處停步,緩緩側臥而下。然後,肢體化為高聳
山脈,襟襬化為肥沃平原,毛髮化為青翠草木,眼淚化為甘美泉漿;
任憑流星撞擊,雷電閃劈,風雨吹打,一覺深沉睡去
沉睡中,唯恐往來生靈孺慕她這個「母親」,便請月神臨夜代行母職
她是誰──
東方玉帝最鍾愛的七仙女
西方上帝最屬意的瑪利亞
或者是──
西天佛國最慈悲的觀世音
一、地球的文學想像
抬頭仰望天空,星羅棋布,亙古運行,各自努力發光發熱。不能不讚頌,宇宙之上,必有一尊「天帝」在當家,否則怎會這麼井然有序,恆星交映而生暉,行星並行而不悖,星夜如此靜美?

太陽系。詹明儒取自「ESA/HUBBLE & NASA」。

銀河之隅,太陽系自成一個「恆星系統」,太陽居中,八大行星環繞外圍,各擁其軌,各司其職。不能不讚頌,太陽系之上,必有一尊「太陽神」在當家,否則怎會這麼相安無事,反射日光而發亮,環拱並蔚而不爭,雲月如此靜好?
地球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不很近也不很遠,氣溫不很熱也不很冷,剛好適合孕化萬物,孕育生命。體積上,不很大也不很小,剛好足夠打造成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七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提供給水陸各種生物,一個封閉安全而自給自足的「生態體系」。

地球。詹明儒取自「維基百科」。

如此「生態體系」,剛好足夠演化出萬物之靈的「人類家族」,進而開創出一系列的「人類文明」,終至淬煉成一份最崇高、最珍貴的「人性價值」。所以也不能不讚頌,這樣的「天演過程」,其中必有一尊「地神」在當家;更不能不讚頌,地球就是「天帝」恩賜給人類的「最佳住所」。
二、台灣的文學想像
天帝是男是女,東西方相關經典已有諸多啟示,我不敢僭越亂說。
只能卑微想像,祂以爆碎己身肉體的方式,形成物質元素,誕生宇宙天體;更將己身性靈,透過「流星」傳遞,交由地球創造生命,孕化萬物,孕育人類。地球並不因此艱鉅重任,有所不滿,反而悲憫包容,體態越顯豐盈,心情越顯喜悅。以「人類家族」觀點而言,能有如此慈愛天德的諸神當中,應該是一尊俱備「人倫」至高天性的「女神」吧?
關於「台灣」,身為古今悠悠時空裡,億萬子女之一的蒙恩者,我亦做如是觀。她是一尊悲憫包容的「女神」,更是一位任勞任怨的「母親」。

五大洋,七大洲。詹明儒取自「Learn Better」網頁。

她誕生於太平洋西濱,亞洲大陸東緣。出身上,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所激烈碰撞隆起的一座海島;體質上,介於最大陸地與最大海洋之間,氣候並納溫帶與熱帶兩域,自成一個海陸性質都有的「亞熱帶體系」。性情上,容許溫熱植物都能在此生長,洄游魚類、鯨豚類都可在此轉彎;南北鳥類都可在此飛過,甚至收翅棲息,各色人種都可在此路過,甚至落腳住下。
在此生長的植物,有許多認同她的,都長成了「亞種」。在此轉彎的海族,有許多感念她的,都會每年重臨一次,游回探視她。在此飛過的鳥類,有些無感無覺的「迷鳥」,一去不回;但另外有些有情有義的「候鳥」,每年都會「春來秋去」或「冬來春去」,飛回問候她;更有許多依依不捨的「留鳥」,索性永遠住下,世代繁衍,好讓子孫就近孺慕她。

台灣。詹明儒取自「維基百科」。

在此路過的人類,有些匆匆眺望幾眼,遠遠說著讚美話,便揚長離開。在此住下的人類,有些將她當作「中途站」,養足精神,便揮手告別;有些將她當作「跳板」,墊跳而過,便不再回頭;有些將她當作「棄婦」,既要利用她,又要糟蹋她,作賤她。幸好,另有更多人類,願意將她當作安身立命的「樂土」,世代敬仰,她是一位長相守護的「好母親」。
這是天帝的安排,也是地神的託付,更是她注定承受的「命運」。
(詹明儒自序分享之2,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