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早上7點的噩耗》為何環球晶1200億台幣併德廠破局 只因德國憂「台灣可能香港化」?

「他們認為,台灣可能被香港化。把香港(英文名稱)後面加上ize,我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全球第三大、台灣最大矽晶圓生產商環球晶圓(6488)董事長徐秀蘭,上周回憶20年來第一次跨國併購案失利的經驗,給了上述說法。

規模37.5億歐元(逾1200億台幣)的德國矽晶圓廠商世創(Siltronic)收購案,今年2月1日正式以失敗收場。

徐秀蘭上周在2022安永企業家獎論壇,首次公開透露這宗耗時14個月跨國併購案的破局緣由。

「Doris不要難過,那個案子fail了」

徐秀蘭表示,2020年11月底,環球晶圓與德國世創達成收購協議,接下來就要獲得全球相關政府的官方審查核准函。

她回憶,這是環球晶圓處理時間最長的併購案,沒想到從2020年12月宣布後,德國(政府)就一再拖延,直到2022年2月1日早上7點鐘,德國主管機關正式通知不對本案發給核准函。

當天恰好是農曆大年初一。

「以往大年初一早上,朋友都會打電話或發簡訊給我,恭喜新年快樂。」

「今年變成朋友說,『Doris(徐秀蘭的英文名字)不要難過,那個案子fail了』,所以我今年大年初一很痛苦。」

▲徐秀蘭(左一)上周出席2022安永企業家獎論壇。

「如果我把德國公司賣給你,會不會以後變成中國公司?」

徐秀蘭說明,環球晶圓收購德國世創,全球各國政府的核准函都拿到,原來以為美國不會核准,沒想到美國同意了。

「沒有想到,世創是德國公司,最後是德國(政府核准函)沒有拿到。」

「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年年中英國《經濟學人》報導,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否決的原因,就是(德國)從國家安全來看,認為(世創收購案)有國安風險。」

「他們認為,台灣可能會被香港化,他們看不是會不會,而是when(何時)。如果我把德國公司賣給你,現在是台灣公司,會不會以後變成中國公司?在這個擔心下,(政府審核)就delay再delay。」

德國政府審查 硬是拖到365天期限的最後一小時

徐秀蘭指出,歐洲的跨國企業併購案,規定是當事企業只要在12個月內取得所有相關的各國政府核准,併購案就算完成。

「(台灣時間)2月1日早上7點鐘,就是德國時間1月31日晚上(午夜)12點,也就是(本案)一年365天的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個小時。」

「這整個過程讓我覺得,我們做過那麼多國家的併購案,第一次發覺國家安全的位置被拉到這麼高。」

地緣政治把半導體拉到國安等級 「就是不能把德國半導體公司賣出來」

徐秀蘭也回憶,隨著世創收購案從2020年底進行至2022年初,環球晶發現各國政府對地緣政治的關切度愈來愈高。

原本地緣政治單純是台海緊張或各國壓力,沒想到後來地緣政治已經與特定產業綁在一起。

「地緣政治把半導體拉到國家安全的等級,各國因應的必要策略之一,就是擁有自己國家必要的半導體生態系。大家要緩和地緣政治的或有風險,就要把半導體的ecosystem拉到你的國家。」

「把這個當成手段,(德國政府)自然最後判定的關鍵,就是不能把德國的半導體公司賣出來,雖然環球晶圓在歐元區的矽晶圓銷售額,遠遠高於世創。」

「本來就該在需求未到一定時,開始建產能」

今年2月世創案確定破局後不久,環球晶隨即宣布1000億台幣的全球擴產計畫。

對於有分析師提問,矽晶圓產業是否有供過於求的疑慮,徐秀蘭在6月股東會提出了以下說明。

「不管供不供過於求,這都是短期的,因為半導體(市場)絕對成長,短期會有一些上下變動。你本來就應該在需求還沒有到一個程度的時候,開始建(廠)。」

「我如果不是弄Siltronic(德國世創併購案),更早就建(產能),這幾年就可以享受這個upside(市場榮景)。長期來看,半導體的需求是不會改變的,後來的應用是太大的成長。」

▲環球晶的全球事業分布圖,以及所在國家在全球IC市場佔有率。

「沒有產業永遠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是短暫的」

她也認為,環球晶之所以要繼續蓋新廠,「大部分產業的供給會比需求大一點,沒有一個產業會永遠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是短暫的。」

大部分健康的時候,是供給量略大於需求量,到了(產能)快滿的時候大家再擴充,這是常態。」

「真正到市場的總體需求,大概是供給量到90、95%,那個時候比的就是競爭力。競爭力好的公司,就可以拿到95、98%的稼動率;競爭力比較差的,可能拿到85、88%的稼動率,這才是健康的市場。」

徐秀蘭說明,今年2月宣布的1000億台幣擴廠計畫,將持續按計畫進行,環球晶對自己的競爭力有信心,更別提半導體長期需求存在,特別是在先進製程的需求。


更多今周刊文章
中華電(2412)、大成(1210)...主力最愛的「股票田僑仔」資產概念股怎麼買?張真卿:1情形千萬別進場
0050、006208股價打63折,定期定額大盤ETF買哪個好?達人曝「股災存股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