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年代 文學反映社會人生百態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中國時報》總編輯王銘義(第二排右七)、文化部長李永得(第二排右六)與出席貴賓、評審及得獎者一同合影。(郭吉銓攝)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中國時報》總編輯王銘義(第二排右七)、文化部長李永得(第二排右六)與出席貴賓、評審及得獎者一同合影。(郭吉銓攝)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3日在《中國時報》大樓舉行,現場藝文界嘉賓雲集,包括文化部長李永得,《中國時報》總編輯王銘義、總主筆陳琴富,以及作家履彊、陳克華、林俊穎、郝譽翔、吳鈞堯、愛亞、邱秀堂等人皆出席頒獎盛會,熱鬧非凡。

王銘義表示,「文學反映社會百態,今年報導文學組的來稿作品,涉及談論工殤議題、環境生態、無國籍流浪者、漢人牧師對原民部落情懷等不同領域,反映不同階層的生活面向與社會關懷。」

王銘義表示,今年是《中國時報》創辦72周年,時報文學獎設立43年來,台灣半數的文壇作家都曾獲頒時報文學獎,可說是半部台灣文學史,也是台灣文學界的喜馬拉雅山,文學界前輩大家,包括宋澤萊、洪醒夫、張大春、朱天心、古蒙仁、邱坤良等人,都曾是時報文學獎第一屆得主。王銘義表示,「在大疫年代,文學書寫與閱讀是一個出口,也是一個增強生命韌性的平台和工具,文學反映社會人生百態,時報很榮幸提供這樣一個平台,讓華人世界的文學創作,可以一代傳一代。」

典禮現場也特別邀請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樂團「碰樂團」,一連演唱〈菊花台〉、〈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想到你呀〉三首歌曲,與會嘉賓聽得如癡如醉,場面溫馨。

文化部長李永得在致詞時表示,現今台灣三大報系的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更早就已展現對台灣文學的影響力,更是華文文學界指標性的文學獎,現今許多作家都是出自時報文學獎。」李永得說,希望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學獎平台持續下去,「感謝時報文學獎幾十年來對台灣文學界的貢獻,文化部也會繼續和大家一起努力。」

今年時報文學獎,除了延續網路報名徵件,以及影視小說首獎獎金50萬以外,也提供報導文學、散文及新詩共4類徵件,但特別的是影視小說首獎從缺。

評審林俊穎說明,「從缺不是好事也不是喜事,但這是評審擔任守門員的堅持。」林俊穎表示,評審團一致認為,「在文學邊緣蕭條的年代,我們對文學和小說還是有不能妥協和輕忽的地方,也藉這個機會,和所有有志於此的人一起思考,小說這樣一個技術、手藝、才藝,這樣的老東西,和影視這樣的新東西,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容和不相容的地方。」

新詩組評審陳克華表示,「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每個人眼睛都看著地上,要有人看著星光。」而詩人的眼睛就是看向天空的那個人,以此勉勵創作者看得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