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短缺時代,低庫存的“即時生產”模式不行了

編者按:新冠疫情下,全世界範圍內的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供應短缺的問題。如車載芯片短缺已經引發了各大汽車生產商的減產和停產。危機讓減少成本、提高股價的“即時生產”的模式遭到挑戰,也讓跨國公司開始反思:全球供應鍊是否需要重塑?本文來自《紐約時報》,作者Peter S. Goodman 和Niraj Chokshi,原文標題“How the World Ran Out of Everything.”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Toshifumi Kitamura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Toshifumi Kitamura

“即時製造”模式的誕生

在構建現代社會的歷史上,豐田汽車應該是提升工業化效率的重要角色。這家日本汽車製造商開創了所謂的“即時製造”系統,即按照需要將零件生產的工作交給工廠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需求。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種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全球各大企業。從時尚產業、食品加工業到製藥產業,許多公司都採用即時製造系統,來保持公司的高效運轉,使其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同時降低成本。

但在過去的一年裡,這種“即時生產”的模式遭到了挑戰:某些行業在這條路上走得太遠,因而變得越來越受環境影響。由於疫情阻斷了工廠生產和運輸,世界各地的許多經濟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貨物短缺影響——從芯片到木材再到服裝,皆是如此。

在全球經濟動盪時期,“即時製造”似乎已經過時了。

哈佛商學院國際貿易專家施威利(Willy C. Shih) 說:“這個過程有點像供應鏈失控。在爭取低成本的競爭中,我們選擇冒風險。現在(短缺的狀態)是合乎邏輯的。”

過度依賴“即時製造”模式的首先是汽車行業。如今,汽車製造商因為芯片短缺而陷入生產癱瘓狀態。由於手頭沒有足夠的芯片,從印度到美國再到巴西的汽車工廠都被迫停止裝配線。

物資短缺的範圍之廣、時間之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即時製造”模式如何主宰了商業生活。正是因為這種模式的廣泛推行,耐克和眾多服裝品牌才難以按時進貨,建築公司才難以買到油漆和密封劑,疫情初期個人防護用品才會如此短缺。

“即時製造”模式可以說是一場全球範圍內的商業革命。通過保持低庫存率,零售商們才可以用更多的空間展示更多的商品。“即時製造”使得製造商可以定制他們的產品,從而實現精益生產,也使得公司可以更快地推出新品。這種模式為公司增加價值,促進創新並進一步刺激貿易發展。

如今,庫存短缺讓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這種模式,並提出質疑:公司通過削減庫存來減少開支,這種做法是否過於激進?是否置公司於無法承擔的風險中?

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家威廉·拉佐尼克(William Lazonick) 說:“公司沒有作(庫存)方面的投資。”

美國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已經公佈了耗資200億美元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建造計劃。但拉佐尼克表示,這比英特爾在2018年和2019年用於股票回購的260億美元要少——這些用在股票上的錢本可以用來擴建工廠的。

據部分專家預測,這場健康危機最終將會改變公司的運營模式,促使公司囤積更多庫存,並與供應商建立聯繫。但另有專家對此表示懷疑,認為一旦危機過後,節約成本將再次成為公司的首要考量。

疫情攪亂全球產業鏈

除了庫存問題外,還有其他因素造成了資源短缺。新冠疫情的傳播使港口工人和卡車司機無法到位,來自亞洲工廠生產的貨物無法卸貨和配送,更無法通過船隻運送到美洲和歐洲。

疫情迫使鋸木廠減緩運營,導致木材短缺,間接拉低了美國住宅的建設速度。

在冬季風暴影響下,墨西哥石化工廠關閉,導致一種關鍵產品出現短缺。費城郊外的一家化工公司負責銷售的安德魯·羅馬諾(Andrew Romano) 不得不因此安撫客戶,延長交貨時間。

在需求暴漲的情況下,寵物食品也開始供不應求。Grape-Nuts 麥片一度從美國商店的貨架上消失。

那些越是依賴“即時製造”模式的公司,在疫情中收到的衝擊就越嚴重。在全球航運中斷的情況下,它們的損失會不斷被放大——今年一直巨型船隻卡在蘇伊士運河中,亞洲和歐洲的主要航運渠道就被阻斷了。

哈佛商學院貿易專家施先生說:“人們採取這種精簡生產的模式,打造相互依賴的供應鏈,並且假設他們擁有低成本並且可靠的運輸方式。接著,就會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衝擊這個系統。”

公司已經“走得太遠”了

“即時製造”模式也和二戰後日本動蕩的經濟狀況有關。

日本人口稠密,自然資源匱乏,因此想要保護土地、限制浪費。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豐田汽車避免大量庫存,與供應商同步生產,確保零件與需求同步。

到1980年代,全球各地的公司都在效仿豐田的生產系統,管理專家宣稱這是一種提高利潤的生產方式。

麥肯錫在2010年面向製藥行業的演講中表示:“精簡生產的模式不僅可以減少成本,還能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對於願意接受這種精簡供應鏈方案的客戶,它承諾可以減免高達50%的倉儲費用。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Nitashia Johnson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Nitashia Johnson

麥肯錫成功履行了承諾。面對成功,該演講的作​​者之一、麥肯錫駐德國合夥人克努特·阿里克(Knut Alicke) 如今表示,企業已經不再謹慎了。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了,”克努特·阿里克先生說,“危機過後,對庫存的評估方式將發生變化。”

他還補充說,許多公司現在表現得就好像運輸和製造環節都沒有問題,完全不會反思自己商業計劃的癥結。“對他們來說,'中斷'一詞並不存在。”

專家表示,無視問題是管理層合乎邏輯的反應,因為他們推行的是激勵政策。投資者會獎勵那些資產回報率出現增長的公司,而限制倉庫庫存恰好可以提高這個比率。

倫敦大學商學院的供應鏈專家曼莫漢·S·索迪(ManMohan S. Sodhi) 說:"在不斷縮減庫存的情況下,你的帳目會好看一些。”

一項研究表明,從1981 年到2000 年,美國公司的庫存平均每年減少2%。與此同時,能增加股東利益的股票回購率不斷增長。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一項研究,在疫情之前的十年裡,美國的公司花了超過6億美元購買自己的股票。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公司將回購量也增加了四倍。

回購股票減少了流通中的股票數量,提高了它們的價值。但是這種歸投資者和高管所有的利益,是用減少投資產能和庫存換來的。

在第一波疫情期間,庫存問題一下子凸顯出來: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發現他們沒有迅速製造呼吸機的能力。“當你需要呼吸機的時候,你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台機器,你的股價再高也沒什麼用。”莫漢·S·索迪說。

疫情期間,汽車製造商考慮到汽車需求會下降,故而減少了芯片訂單。當他們意識到疫情已經緩解時,已經為時已晚:芯片生產提速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福特汽車的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4月28日對股票分析師表示:“在一切恢復之前,(芯片短缺)對生產的影響會越來越嚴重。”公司表示零件短缺可能會讓一半的公司在整個六月停產。

受短缺影響最小的汽車製造商是豐田。在應用“即時製造”模式之初,豐田就選擇了聚集在日本總工廠附近的供應商,而非半個地球之外的供應商。

每次災難都會引發短缺,但……

在賓夕法尼亞州康舒霍肯,羅馬諾(Romano) 先生正在等他的船進港。他是Van Horn, Metz & Company 公司的銷售副總裁,該公司從世界各地的供應商那裡購買化學品,並將其出售給生產油漆、油墨和其他工業產品的工廠。

這些日子,因為航運出現問題,公司甚至無法滿足十分之一的訂單。此外,另一些客戶主動要求推遲訂單。羅馬諾先生其中一位常客是一位油漆製造商,因為找不到足夠的金屬罐來運送成品,因此推遲了化學產品的訂單。羅馬諾先生評價現狀時說:“這簡直是一團糟。”

其實,即使沒有新冠疫情,過度依賴即時生產和全球供應鏈也會出現風險。幾十年來,不少專家都在警告這種依賴的後果。舉幾個例子:2011年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導致全球的汽車零部件和計算機芯片短缺,同年泰國發生洪水,導致計算機硬盤驅動器生產中斷。

每次災難和短缺都會引發“是否要增加庫存以抵御風險”的討論,但每次危機過後,跨國公司都不會做出改變。

宣傳“即時生產”模式的人,依然會鼓吹它的靈活和價格低廉。

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供應鏈顧問LeanDNA 總裁理查德·萊博維茨(Richard Lebovitz) 表示,鑑於現在的產品越來越定制化,僅僅擴大倉庫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他說:“預計市場需要什麼並留有足夠的庫存,這越來越艱難了。”

最終,企業可能會重新回歸“即時製造”模式,因為它已經讓企業嚐到了甜頭。

來自哈佛商學院的施先生說:“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要將停止降低成本作為商業判斷的唯一標準?' 我對此表示懷疑。當消費者走出新冠危機後,他們是不會樂意看到商品漲價的。”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