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頭造型最昂貴、總兵大人最「沉重」?!盤點《斯卡羅》5大服裝之最

【文/BeautiMode ※原文刊載於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由曹瑞原執導、公共電視製作的台灣歷史劇《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以發生在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基礎,講述19世紀南台灣瑯嶠(今恆春)排灣族、閩南、客家、馬卡道族(Makattao)與閩南移民混血的「土生仔」等族群,與清廷、西方人之間的複雜關係,為了同時展現多元族群的生活樣貌與文化特質,影集在還原文化細節的考證上極為用心。

自節目開播以來,BeautiMode詳細介紹了由姚君女士所帶領的造型團隊,為各族群製作服裝的各種巧思,現在,讓我們從個別角色的角度出發,盤點《斯卡羅》中每個人物的服裝,在製作與穿著上,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戲服之最」。

最昂貴:卓杞篤

凡是看過《斯卡羅》的人都會知道,排灣族有明確的社會階級,而且光是從日常服飾,就可以看出明顯差異。

《斯卡羅》中排灣族貴族角色所需要服裝,男性的服裝部份有身片、裙片、腰帶、頭巾、檳榔袋。女性角色則需要裙擺、衣襟、襪套、頭飾等,每一件都需要大量刺繡、裝飾,光是在製作上就耗費4、5個月。

其中,排灣族貴族服飾的裝飾材料,包括瑪瑙、琉璃、貝片、珠牙、羽毛、金屬等,相反地,平民角色不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就不會有任何裝飾,如此一來,只要觀察人物身上刺繡與裝飾的多寡,就可以直接判斷角色的社會地位。

《斯卡羅》服裝中有哪些「第一」
《斯卡羅》服裝中有哪些「第一」

在製作原住民角色的服裝時,造型團隊與排灣族設計師阮志軍合作,以傳統工藝製作所有的刺繡與裝飾。而在所有排灣族角色中,製作最繁複,耗費時間、資金最多的,自然是身為「大股頭」的卓杞篤(Tokitok)。

「最好、最華麗的服飾,一定會出現在領袖身上。」姚君表示,「卓杞篤的帽飾會最誇張,身上的的刺繡也是最精緻、面積也最大,一站出來就能顯示他的權勢與地位。」

《斯卡羅》服裝中有哪些「第一」
《斯卡羅》服裝中有哪些「第一」

卓杞篤最為華麗的服裝,是一套下身由「後敞褲」(只有前片的褲裝)構成的禮服;姚君表示,在製作戲服時,為了平衡資金,造型團隊往往必須在服裝之間作出取捨,但卓杞篤是《斯卡羅》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即使這套服裝只出現在兩個場景之中,戲服團隊仍然騰出預算,為他製作了這身重要的禮服。

最驚險:蝶妹

除了刺繡、裝飾有明確的階級區分,在排灣族傳統服裝中,某些顏色只有貴族可以使用。

姚君表示,排灣族的傳統服裝,以苧麻與棉混紡製成,顏色以黑、藏紅、淺黃、青藍色為,其中黑色、深藍色、大紅色只有貴族可以使用,刺繡繡線則以紅、橙、黃、綠四色。

在製作戲服時,造型團隊在經過考證,以正確的顏色、細節製作完服裝後,為了讓服裝在鏡頭下顯得自然,還必須經過「砂洗」的步驟,藉由高溫與撞擊,增加服裝的陳舊感,但也就是因為這不可缺少的環節,令蝶妹的戲服一度出現危機。

姚君表示,蝶妹有一套完整的排灣族服裝,設定的色調是飽和的靛藍色,但在服裝所有裝飾細節都已完成,送去砂洗之後,原本靛藍色的主色布,卻變成淡了好幾個色號的青藍色,此時距離定裝只剩下兩天,離拍攝前導片只剩一週,造型團隊只能在幾日內,為女主角趕製出一套全新的戲服。

「我們在定裝的時候,把這個情況告知導演。」姚君說,「結果導演說,他覺得洗出來的顏色很好看,我也覺得滿好看的,但是排灣族有固定的傳統用色,以寫實為基礎的戲不能打破他們的文化。」

「所以隔天,我就立刻重新買布料、砂洗,把布料寄到南部請工藝師完成刺繡,趕在前導片拍攝前一天完整這套服裝。」她說。

最沉重:劉明燈

所有的服裝中最重、穿著最不舒服的,莫過於黃健瑋飾演的總兵劉明燈,那一身出征時的甲胄了。

清代甲胄的結構非常複雜,主要為上衣下裳,頭盔頂有盔槍,以下有護耳、護項(後頸)、護頸,身甲為布面棉甲,以護肩、護腋、前後片組成,甲身佈滿上千顆鉚釘。鉚釘的功能是在遭受攻擊時,能有效減緩兵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劉明燈總兵甲胄上的鉚釘有一千多顆,非常地沉重,所以拍攝期在恆春8月的太陽下,演員都會等到最後一刻,不得不穿的時候才願意穿上它。」姚君說,「不過,因為穿起來的效果太好,所以導演常常會要求演員穿甲胄上鏡頭,否則的話在古代,除非是要作戰,官兵們不會輕易穿上甲胄。」

>>觀看完整文章

採訪編輯:BeautiMode

【延伸閱讀】在族群夾縫中一心求存!《斯卡羅》「水仔」吳慷仁戲服有這些巧思

【延伸閱讀】此生必追的片單!讓影史評價最高的10部影集啟發人心 《IMDb》上評價最高的10部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