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新國病!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然後呢?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國健署最新公布103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第9年再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1,目前國健署提供50歲至74歲國民「糞便潛血檢查」,可篩出早期大腸癌降低死亡率,醫師呼籲,由於大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當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務必進一步透過大腸鏡確認,若是陰性也不要以為沒有息肉,應該乖乖兩年追蹤1次。

大腸癌新國病!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然後呢?
大腸癌新國病!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然後呢?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醫師指出,所謂糞便潛血是透過儀器來檢測糞便中肉眼無法看見的血液,它是目前大腸癌篩檢的有效工具。檢查方法分為「化學法」及「免疫分析法」兩種,前者的缺點是容易受飲食及藥物的影響,而造成偽陽性結果;免疫分析法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這也是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歳民眾每2年1次的檢查方法。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之後,還要再做什麼?

面對大腸癌已成為國人新國病,國健署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有一定的篩檢率,然而門診常見糞便潛血陽性反應的患者多會用痔瘡自我解釋而逃避,事實上,潛血陽性的原因從消化道因潰瘍或腫瘤出血,到肛門的痔瘡或肛裂都有可能。

根據資料顯示,國健署針對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之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結果,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而約5%是大腸癌,這些透過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病患,有一半都是零期(原位癌)或第1期的癌症,病患治療效果相對比較好,但有7-8%是屬於第4期的癌症,比因為有症狀被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的20%來得低。至於那一半的腺瘤性息肉,透過大腸鏡的息肉切除,根據研究可以降低76-90%大腸癌的發生,也可以降低50%大腸癌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國人接受度偏低,讓防癌篩檢出現漏洞。
糞便潛血檢查國人接受度偏低,讓防癌篩檢出現漏洞。

此外,有些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常因為害怕做大腸鏡檢查,會要求醫師再檢驗1次,其實這樣的做法是甘冒遺漏重要病灶的風險,因為早期大腸癌腺瘤性息肉出血量甚少,不一定會在採檢糞便那天出血,如果等到兩次檢查都陽性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那麼就有可能遺漏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至於糞便潛血檢查陰性的民眾,目前是建議持續每兩年做1次檢查,梁程超也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正常者,並不代表大腸沒有息肉,有可能是息肉還小沒有出血,也可能有大的息肉但檢查那天沒有出血而已,以北投健康管理醫來院進行腸胃內視鏡的受檢者資料分析,40%以上的民眾有腺瘤性息肉,若是50歲以上的受檢者,更有近50%有腺瘤性息肉;其中,容易演變成大腸癌的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指腺瘤大於1公分,或者有絨毛狀腺瘤,或者有細胞異常分化)約佔7-8%,這些受檢者若只做糞便潛血,並不一定會有出血反應。

醫師提醒,國內符合糞便潛血資格篩檢的民眾,到檢率不到40%,相當可惜,而潛血檢查呈陽性的民眾,更只有60%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已經成為國人新國病,要降低發生率,政府、民眾及醫師都要更加努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