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多久一次? 有一種人每年建議都要做

大腸癌連續9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讓民眾對大腸息肉聞之色變。藝人豬哥亮因大腸癌離世,讓民眾再度警覺到大腸癌的嚴重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意願也升高不少。不過大腸鏡到底該多久檢查一次呢?

polyp
好心肝門診中心醫療總監邱世賢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醫療總監邱世賢醫師,接受《好心肝》雜誌諮詢時指出,目前大腸鏡檢查,隨著影像系統的改良,加上操作內視鏡時可簡單地切換成特殊光,如窄頻光波(Narrow Band Imaging,簡稱NBI),以觀察黏膜表面的毛細血管及細微構造,可當場分辨是哪一種息肉及息肉是否已經癌化。

較大息肉需內視鏡切除

若息肉需要切除,對於較小的息肉,可用切片夾,直接把息肉夾掉;而較大的息肉(0.5公分以上),單用切片夾可能夾不乾淨,則會用電燒切除,此類切除術係利用一種特製的金屬套環,先把息肉套起來,之後將套環收緊後,接上電燒機器,通電後把息肉切除,息肉切除後視傷口狀況,必要時可使用止血夾將傷口夾住、縫合,以預防術後出血或穿孔。

大多數執行電燒術產生的出血,可經由大腸內視鏡做局部止血處理,不過偶而會有極少數個案在接受電燒切除術時,出現大腸壁穿孔,此時可用止血夾嘗試將傷口縫合,並住院觀察,若此處理無效,需要趕緊開刀修補腸道,以免引發腹膜炎等嚴重後果。

polyp
polyp

息肉病理檢驗若為惡性 須評估是否進一步開刀

臨床上,切除之息肉皆會送病理檢查,若檢查結果為良性息肉,則不必做進一步的治療,但若確定為惡性,需進一步判斷癌細胞侵犯的深度及是否切除乾淨。若癌細胞只局限於黏膜層,則為原位癌,由於沒有轉移風險,切除後即能根治,不需再治療;如果癌症已侵犯至黏膜下層,可能合併有淋巴結轉移,此時須評估進一步開刀,切除部分大腸及淋巴結。

大腸鏡多久做一次? 視病理報告及腺瘤數量而定目前政府針對50歲以上、75歲以下民眾,提供2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再做大腸鏡檢查。不過,由於大腸癌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對於高危險群民眾如:飲食習慣不良(如嗜吃紅肉、加工肉品等)、有代謝症候群等,應比照有大腸癌家族史之民眾,可提前至40歲或更早就進行檢查。

至於檢查頻率,依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建議:
1. 若大腸鏡檢查發現有腺瘤性息肉且有絨毛狀變化,或是高度分化異常(high grade dysplasia)的息肉;或是有1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一次發現3個以上腺瘤性息肉,這類病人屬於高風險,建議一年後再追蹤。

2. 若非上述高風險的狀況,例如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則建議1到3年做一次大腸鏡。

3. 若 檢查無異常,則每3到5年做一次檢查。

一般來說,息肉切除後不會在同一部位復發,除非當時切除時未切乾淨,原來的組織再復發;或是上次檢查時,息肉位在皺褶背後不易觀察的部位。腺瘤形成約5∼10年,癌化少則也要3年,加上大腸鏡為侵入性檢查,所以若無異常,臨床不需要太過頻繁的檢查。

不過,大腸鏡的檢查頻率也和清腸程度有關,清腸執行得越徹底,醫師愈能完整一覽大腸全貌,若清腸未徹底,息肉藏在糞便底下,醫師無法揪出病灶,檢查的準確率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大腸鏡檢查前應遵守醫囑清腸。

延伸閱讀: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 要切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