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前夕重溫《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如何透過選民的智慧,正確選擇台灣未來方向?

文:黃瑞彬

近日台灣醫療界有個重大革新,憲法法庭宣告「禁止醫師刊登醫療廣告」違憲,今後醫師可以在法律規範下刊登廣告,也是維護言論自由的重要案例。此一新聞一出,令筆者想起世界上非常知名的醫師臉孔圖像,在1960年代後成為了各式海報、T-shirt上的圖案,他就是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11月12日是我國醫師節,在醫師節前筆者重新觀賞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感觸頗深,一方面因為中華民國的建立者之一是具有醫師背景的孫文,醫師節的日期也以其誕辰為設立標準;另一方面我國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其中兩位重要的政治工作者賴清德、柯文哲都具有醫師的身份,可見我國與醫師職業聯繫之身。因此,筆者希望透過電影的評價,對當今的社會氛圍有所裨益。

這部2004年的西班牙語電影,講述南美洲著名革命家切・格瓦拉,在青年時與好友阿爾貝托・格拉納多一起遊歷南美諸國,見識到貧苦社會的黑暗後,立志革命的心路歷程。這部電影在2021年以數位修復版的方式重新回到公眾視野,也造成一股格瓦拉的風潮,再一次帶領我們遊覽南美洲的壯麗風光。「我,已經不再是我。」這部電影標誌著一個青年醫師,蛻變為一個為烏托邦理想世界而獻身的革命者。

在評價這部電影時,我們必須認清這是一部歌頌格瓦拉的作品,而這部作品所描述的時間點,在格瓦拉仍在青年時的所見所聞,爾後他在革命戰場中的戰鬥歷程便是後話了。這部電影雖然架構簡單,但我們仍能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精神與人生觀,也有非常多值得討論的內容。

一、革命者身旁的角色

這部電影忠實得呈現格瓦拉由一個普通人轉變為革命者的過程,在這趟旅程中他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們。首先在電影一開始踏上旅程前,他的家人們在街邊為他們送行。當格瓦拉這樣屬於上流階層家庭的孩子,要踏上旅程難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反對,但格瓦拉的家庭卻不同於其他,因為熱情與自由是格瓦拉家庭中重要的元素,也是這趟旅行之所以能成行的重要基礎。

佛陀經歷了最高的榮華富貴,卻走一條苦行之路,切格瓦拉雖然沒有如同佛陀般王子的尊貴身份,但他深入民間,發現了種種的苦難,便以革命為志業。如神話大師坎伯在著作「千面英雄」中所說,英雄的冒險歸納為召喚、啟程、歷險、回歸等四步驟。

縱觀革命的歷史,革命者的家人通常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並且家庭的破碎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例如孫中山在籌備革命款項時,依靠兄長孫眉的經濟支持,最終導致孫眉破產。而孫中山也在1915年拋棄自己的元配盧慕貞與宋慶齡結婚。共產黨方面,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在1930年被國民黨處決。

在電影中,雖然格瓦拉的家人只出現短短幾分鐘,但卻充分展現出他們既期待卻又擔心的心理狀態,在格瓦拉光輝的形象下,我們也不能忽略他的家人們。如同哲學裡常被提到的問題,大家都認識蘇格拉底,但有人認識蘇格拉底的太太嗎?身為有名哲學家的太太,又是什麼感受呢?

再者,旅行的一開始,格瓦拉馬上就碰到人生中的重要抉擇。如同卡洛斯在革命傳記《十二位名人傳》中說的:格瓦拉「不斷在詩歌與馬克思主義做抉擇。」他首先面對與女朋友的分別。他們雖然有深厚的感情,但堅持踏上旅程的格瓦拉還是選擇離開,這頗有一股與妻訣別的悲壯之感,他的心中有更遠大的目標等著他去完成,而女朋友隨後也與之分手,這段感情雖然以分手收場,卻也代表格瓦拉的堅定意志,將在日後逐漸發酵。

二、醫師與革命

或許因為醫師服務病患的天職,容易見到身心痛苦的人們,因而有左傾的想法,向社會主義靠攏。而當社會發生動亂,民族遭受欺壓時,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相結合便使革命的種子萌芽,在歷史上這些例子也相當多。除了電影中的格瓦拉,還包括孫中山、黎剎、蔣渭水等。但也有因家庭反對而無法參與革命者,例如清末著名四大寇照片中後排站立者關景良醫師。

片中他們兩位的醫療背景,不僅給他們接觸群眾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能以全人的觀點來了解每位病人的需求,並且從醫療角度出發,將思考向度由個人朝向社會制度推進,發展他們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從醫者確實有比其他職業的人們更有這方面的優勢與機會,所謂上醫醫國正是此理。

三、旅行的工具:摩托車

這部電影名叫《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摩托車的地位可想而知。然而這輛摩托車在旅行途中就因為嚴重損壞而報銷,但這並不影響這輛1939 Norton摩托車成為影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交通工具形象。

在影史中,其實有不少以摩托車為主要形象的電影,例如「Easy Rider逍遙騎士」、「The Wild One飛車黨」等等,但論意義的深遠與影響力的持久,格瓦拉的摩托車確實略勝一籌。

還記得義大利知名跑車品牌瑪莎拉蒂旗下那款經典跑車GranTurismo嗎?這部簡稱GT的跑車,是瑪莎拉蒂強調壯遊精神所打造出來的一款豪華車。但所謂的壯遊是用如此奢華的方式完成的嗎?要想深刻體會旅行的意義,能用如此舒適的方式嗎?以格瓦拉的想法而言,這是絕對否定的!一輛摩托車在偉大的壯遊當中,確實比一輛GT跑車更適合作為一個交通工具。畢竟在格瓦拉的年代,摩托車算是首選的交通工具,以大眾之工具來探索大眾最適合不過。

四、面對不公,格瓦拉採取的態度

一開始格瓦拉與同伴只是單純地踏上旅程,並沒有預設過多的目標,這場壯遊因此增添許多不確定性,卻正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扭轉了主角的命運。

電影的氛圍在老婦人的出現後有明顯的轉折,暗色的畫面呈現,使觀眾屏住呼吸,靜靜看待格瓦拉蛻變的過程。隨著遇到愈來愈多社會底層的人們,整體電影的基調從一開始的雀躍、刺激、豔遇,逐漸進展到沈重、責任與領悟。一路上他們還遇見了土地被奪走的原住民、在礦場受盡欺壓與剝削的底層勞工、與普通人分隔兩地的痲瘋病人以及不做迷撒便沒飯吃的教會。這些遭遇使他們知道,這個社會的不公平與真實的黑暗面,也直接促成格瓦拉之革命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信仰。

痲瘋病與痲瘋病人在電影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這趟偉大的旅程與這個古老疾病關聯非常緊密。須知痲瘋病其實在數千年前就已經被記載下來,一直困擾著人類,患者因為臉部變形而遭受排擠與污名化,甚至被稱為「天刑病」,燒死、活埋等悲劇層出不窮。

自古以來這群病人的遭遇堪稱悲慘,也代表著社會中最不受待見也最需要照顧的人們,如同台灣的樂生療養院也有類似的歷史背景可供比較。格瓦拉與格拉納多在一開始稱自己是痲瘋病專家,以此來騙吃騙喝。後來他們在密里首都利馬遇見了佩斯塞醫師,佩斯塞醫師除了醫療工作之外,也是秘魯共產黨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對格瓦拉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村上春樹曾說:「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或許格瓦拉就是帶著這樣的信念,走向未知的革命道路吧。電影在處理格瓦拉的形象上,確實下足苦心。他除了是一個醫學系學生、一位活潑的青年,但在他給老婦人看病時,他的形象卻又有宗教化的意味,我們隱約能看到耶穌的身影出現在我們面前。

他因痲瘋病而開始反思,脫下手套與病人握手接觸,並且在最後生日會時達到昇華,全片的高潮就在於結尾的泳渡河流片段,在格瓦拉的慶生會中,他發表了一段感人的演說,渴望拉丁美洲的團結。耶穌曾經以手觸碰痲瘋病人,也曾經在水面上行走,展現非凡的神蹟。當他向痲瘋病人游泳時,就已經與這個世界許下一個諾言了!在這一刻他徹底的被神格化了!

這樣的表現方式確實也與近來許多紅色電視劇中主角的塑造方式很像,雖說這是一種相當「共產黨式」的形象描繪,那些有名的共產黨員,總會在某一次轉變當中,堅定他的信仰,這似乎是個標準的樣板設計,但極具張力的一幕依舊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格瓦拉逝世的那些照片中,他的眼神是一個殉道者的神情。一直以來格瓦拉的屍體與霍爾拜因的「基督受難圖」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而格瓦拉便是現代的基督,他代表勞苦大眾的核心利益,是底層人們利益的代言人。他有基督的信心,也有基督的慈悲。

格瓦拉在泳渡這場戲中,從一開始眾人勸他回頭,進而眾人替他打氣加油,最終成功上岸的過程,也是格瓦拉一生的縮影,雖然一路上遇到艱難險阻,但他心中所思所想,卻是那些底層群眾,而他們也與格瓦拉站在一起,捍衛著自己最後的尊嚴,確實令人感動不已,泳渡一幕值得觀眾一再回味!

五、電影所採用的時序

敘事者挑選格瓦拉青年時期,當然是為了呈現青年人的蛻變過程,但須知格瓦拉的形象其實非常兩極,許多右翼人士自然是大加撻伐,認為這部電影過度美化了一個共產黨員。當然我們可以找到非常多的理由反對格瓦拉,但我們卻無法忘卻一個革命戰士蛻變的震撼過程。

當我們敘事時採用青年、甚至孩童時期,便可以避開主角在革命有成後的種種不當行為,曾經被剝奪的新聞自由,不經審判的擅自處決,同性戀的集中營,以及那些矛盾的思想(既戴上勞力士手錶卻又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人生的下半場並未出現在電影之中。

但這並不影響他的精神化為對抗不公不義永恆象徵,且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他的形象已經超過肉體本身,也超過共產主義本身,他的形象是每個為了突破藩籬而感到疑惑的人們的一劑強心針,但隨之而來的商業化、宗教化、神聖化也不是格瓦拉所能控制的發展,因為迷因有它自己的生命力。

結語

格瓦拉終究是一個革命狂人,他與我們活在一個不一樣的時空,其實那些老派的共產黨員心中潛藏的一種狂熱與瘋癲,在馬克思的世界中,事件都是二分法的,激情便隨之而來,因為階級鬥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

在這部電影中,人們的角色也被清楚劃分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在格瓦拉的預設下,完成了世界革命後,世界將變得前所未有的美好。但這個願望卻沒能實現,但他的樂觀主義與理想主義卻又是如此光彩奪目。

把任何事情當成一個信仰,就是背離科學的。哲學家羅素所說:「我絕不會為我的信念而死,因為我的信念可能是錯的。」清楚地描述了客觀的思想盲點。格瓦拉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是無神論的,但這部電影卻是格瓦拉神格的養成過程,他本人最後也成為的一個神格化的圖騰,這又是何其矛盾之事呢?

格瓦拉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道:

我不是基督、也不是慈善家,我跟基督恰恰相反,我更願意給大地帶來一個對手,而不是把我自己定上十字架。一切偉大的事情都來自熱情,為了革命,需要極大的熱情和勇氣。

但他就是這個時代的基督,只要有他這號人物在,統治者與資本主義就必須戰戰兢兢,隨時警惕。在他的世界中,革命就像搖滾樂一般使人激情澎湃,而他就如同普羅米修斯一樣為了人類而盜火,儘管肉體已經消逝,但我們卻會永遠記得那個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泳渡河流的青年,只為了給那些受盡煎熬的人們帶來一絲溫暖與光明。

他的失敗是唐吉軻德式的失敗,並不是說他的理想永遠不會實現,或者說他的事業在這個世界上得不到報償。他無形的感化力、人道主義和對於社會的批判,永遠為讀者所讚賞。格瓦拉短暫的一生就如同煙火一般消失了,花朵盛開的時間極為短暫。他之所以受到我們的愛戴,因為他做到了我們無法做或沒有勇氣做的事情,同時它也給我們形塑出英勇的形象,在一個亂世之中,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他腦海中的烏托邦雖然沒有實現,理想世界也並沒有和那隻送給女友的小狗一樣「康白克」(Comeback),但如果我們沒有勇氣踏出離家的第一步,並且撿起地上那一顆石子,投向礦場中載滿口渴卻沒有水喝的工人們的大車,以行動來對抗強權的資本家,最終夢想只會如同伊索寓言中那位賣牛奶的女孩一樣,成為灑在地上的牛奶。

格瓦拉是一個夢想家,夢想家的願望難以成功,但他給我們一個勇於做夢的機會與勇氣。這趟旅程,充滿了浪漫激情,也見證了一個革命家的誕生,影響力之大,恐怕今後也很難再出現。

電影的最後,不禁令人感嘆,如同古巴詩人雷娜所說:「時光雖然流逝,但我們了解了他,敬仰他,如果能活得像他一樣,不也是人生一樁快事?」

魯迅先生在小說《吶喊》自序中的說法常被簡化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不過我看未必,醫師節代表的是醫學與社會不可分割的證明,人道主義是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到我們的社會,在幾位候選人中,如何透過選民的智慧正確選擇台灣未來的方向?我們或許能借切格瓦拉在南美洲的遊歷,理解到社會依舊有許多不公與黑暗面,在未來朝向更加公平、友善的前提中逐步發展。選民並非選擇個別政治人物,而是應該為台灣選擇一個更具共榮性的未來。

台灣在國際上的角色特殊,情況也複雜異常,但如同電影所描述的,在經過種種困難後,主角找到了目標與動力,希望我們透過電影,找到在凶險大河中奮勇向前的勇氣,扭轉自己的命運,攜手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延伸閱讀
一份價值4.5億美元的分析報告:為什麼比特幣在兩小時內暴跌10%?
開戰兩年後重訪俄羅斯,我發現部分民眾漸漸對普亭產生懷疑

看更多相關新聞
看Yahoo奇摩新聞2024總統大選專題 掌握即時選情
超級選前周末!民眾去造勢晚會注意了 急診醫提醒一原因猝死率將大增!
「為什麼把總統留在海邊?」《在路上》導演親曝原因 網友紛喊「再哭一次」
馬治薇涉《反滲透法》遭押 柯文哲:眾人的智慧超越個人的智慧
趙少康指郭台銘最後會表態!朱立倫再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