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刺激消費 須改善福利

中國經濟的供給側問題不小,確實需要深入改革,但是更大的問題還在需求。收入不上升,商品賣不掉,供給側咋改都無濟於事,現在更重要的是提高福利,增加需求。

曾經的主流觀點是,經濟危機源於資本家剝削,勞工貧困買不起商品,再生產循環中斷。解決之道,打倒和攆走資本家,沒曾想這麼做砸掉無產階級自己的飯碗。還有認為,危機源於民眾儲蓄,需求不振,遏制銷售。解決之道,政府借民眾的儲蓄,花出去,增加總需求。沒想到官員目標與民眾需求嚴重背離,結果產業結構扭曲,腐敗叢生,貧富懸殊。熊彼特擺脫虛懸詭譎的推演,從財務角度簡單直白地指出,創新後的商品供給遠遠超過商品需求,消費不足,再生產中斷,解決之道是實行福利主義。北歐國家的實踐證明,繁榮正在於增加收入,縮短工時,完善福利。

1914年,福特公司給員工加工資,將2.25美元的行業日工資提高到5美元,9小時工作降低到8小時。所有汽車商都說福特瘋了,福特說,我只要我的員工買得起我的車,我的利潤就會源源不斷。福特的決策非常符合熊彼特的論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創新者統吃,守舊者被吃。創新釋放出巨大的產能,沒有福利主義支撐的購買力,資本主義就被自己的巨大產能所憋死。這種趨勢將在AI革命中表現得更加充分,屆時產出爆炸式增長,人工不再需要,不直接給民眾發錢,經濟勢必走向死寂。可見,福利主義不是資本家良知的復甦,而是再生產循環的要求和必然趨勢。

不提高收入和福利保障的另一個選項,本國勞工買不起,那就賣到國外,這能暫時緩解國內壓力,但一定引起國外強烈不滿。將會演變成地緣政治,所以外國市場靠不住。中國企業效率本來就不高,降價銷售利潤更薄,工人收入比較世界更低,自己更買不起,更要依賴國外市場。所以只要開啟出口模式,就只能越來越依賴出口,後續的麻煩也越來越大。可見,按照熊彼特的邏輯,中國特色也得走福利主義的路,這大概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唯一華山之路。因為,從來生產就為賣,賣掉方有再循環,勞工收入不增加,循環怎能不中斷。

目前中國的主要做法是幫助企業脫困,擴大產出,增加出口,提高就業,帶動消費,促銷本國產品。這樣的思路固然很有道理,但此彼之勢異也,改開之初有效,因為出口沒障礙,而今天出口嚴重受限,且短期很難扭轉,如何繼續刺激出口。即便突然有什麼轉機,明天產能更大,外國抵制更厲害怎麼辦?可見出口導向有些涉嫌飲鴆止渴。難怪諾獎得主克魯德曼要說,堅持目前的做法,5年後更加困難。

按照熊彼特的思路,人間正道是內需。所以必須將支持生產的錢用於減稅,增加轉移支付,改善公共福利,實現全民醫保。儘管收效未必很快,但這麼做一定激活內需,將由生產為主的經濟循環,轉入消費為主的軌道。且隨人工成本的上升,反過來還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創新。(作者為大陸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