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擴大內循環的方程式

從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關稅戰及其後的一系列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中國大陸決策層愈來愈明白內需市場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上月底,大陸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對發展內需的經濟戰略有更深入的政策指引。

遠一點來說,早在200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已經看出經濟增長模式裡的潛在矛盾。大陸改革開放後,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所向披靡,但問題已經逐漸醞釀。溫總理認為中國經濟愈趨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這「四不」矛盾代表對經濟模式變革的呼籲。

其後,在環境治理、能源轉型、精準扶貧、小康社會等重大政策方向,幾乎環繞經濟結構再平衡的要求而制定,即經濟增長重心從生產導向轉為消費導向。誠然,當城鄉中產階級群體擴大,內需市場的消費主義理應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換言之,擁抱消費主義不僅是中美關係變化後一種防禦性的轉變,藉以擺脫對不確定出口環境的依賴,也是來自於廣大人民提高生活品質的渴望。國家經濟增長中有更大比重來自於國內消費,這是令人信服的經濟再平衡方向。

然而,經濟模式調整的理論是一回事,付諸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十多年來,大陸的超額儲蓄始終居高不下。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始終是謹慎消費的四座大山。2020年突如其來的3年新冠病毒疫情導致平均收入萎縮、醫療支出增加,更是使消費躊躇不前,拉動預防性儲蓄。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顯示,高達58%的民眾資金配置傾向「更多儲蓄」,使儲蓄率由疫情前的33%,上升到今年第二季的40%。

因此,發改委的《通知》包含擴大消費20條措施,希望擠出超額儲蓄到內循環消費。不過,人是英雄錢是膽。沒錢難消費,在就業難、居民收入增長停滯的當下,各種促進消費措施能發揮多少作用?

大陸房地產在近年「房住不炒」政策影響下,投資價值大幅降低。而股市更是長年乏善可陳,上證指數目前略高於3000點,僅及2007年6124高點的一半。在欠缺財富效應,勞動收入又增長緩慢的情況下,確實難以激發非必需品消費的「動物本能」!

但另一方面,資本收入帶來的財富效應也是兩面刃。1980年代以後美國企業愈來愈多以產業外移、外包來減少成本。製造業愈加空心化,產業結構更往金融業傾斜。資本收入的比例提高,勞動收入的比例降低,成了廣受批評加劇貧富懸殊的元凶!

上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以積極的表述強調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意味著下階段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心,將包括滿足民間儲蓄保值增值和優化資產配置的需求。投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藉此達到恢復和擴大內需消費的效果。果然,立刻提振市場信心。一周內大陸股市兩次長紅,大型券商股的漲停更是引發不少遐想。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幾十年來的經濟建設有目共睹,然而,要將生產與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雙循環的經濟增長導向,卻面臨內循環消費謹慎的困難。畢竟,要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性非易事。

固然都市化與勞動收入提高都緩步拉高了人們的消費能力,但儲蓄心態的調整、消費意願的再昇華,還有待社會保障制度消弭「四座大山」的不確定性,以及優化金融市場制度,讓資本報酬率至少約略等於經濟成長率,使普通受薪者的儲蓄也能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如此內需消費市場「動物本能」的活力才有望進一步釋放!(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