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金融》陸結構性存款 終結八連降

【時報-台北電】2020年第二季以來,大陸政府不斷加強對結構性存款的管理,除了維護存款市場的競爭秩序,並有意讓過去透過網路金融平台存款的資金回歸傳統通路。中國人民銀行3日公布,2021年1月結構性存款大增人民幣(下同)5,756億元,結束自2020年5月以來的「八連降」,顯示官方壓減措施已達成效。

證券時報報導,經歷過去一年多的持續壓減後,2021年1月大陸結構性存款終於實現正增長。人行3日公布數據顯示,1月份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約為7.02兆元,相較2020年12月增長約5,756億元。

所謂的結構性存款,是指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在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透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一種金融產品。結構性存款不是普通存款,也不同於銀行理財。

報導指出,大陸的結構性存款餘額在2020年4月來到12.14兆元的歷史新高,但追求套利的結構性存款大增卻不利於大陸官方在新冠疫情期間,希望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想法。

大陸監管層自2020年5月起開始對各家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壓減結構性存款規模。官方此舉意在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從而達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目的,並可支援企業生產和復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這讓大陸的結構性存款自2020年5月起一路下滑,至12月時結構性存款餘額已降至6.44兆元,較4月份高點大降近五成。

對於1月份結構性存款餘額由降轉增,東吳證券銀行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馬祥雲指出,除了正常的季節效應之外,原先很多地方中小銀行是透過螞蟻、騰訊等第三方互聯網通路,銷售結構性存款等高利息產品,但在先前官方整治網路金融平台後,資金只能回歸傳統金融本源。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在連續壓降後,大陸結構性存款餘額已較高峰時期壓縮近一半,基本完成監管要求,加上銀行業考慮優化負債結構,預料未來結構性存款規模反彈空間有限,增速將趨緩。(新聞來源:工商時報─李書良/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