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看錯! 氣象署:颱風路徑圖應該「這樣看」
即時中心/詹詠淇報導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氣象署也會根據颱風最新情況製作颱風路徑潛勢圖。不過,仍有許多民眾對颱風解讀錯誤。對此,氣象署今(12)日也出面說明颱風路徑潛勢圖正確看法,提醒民眾「別再誤會啦!」
「別再誤會啦!颱風路徑潛勢圖應該這樣看!」氣象署今日在臉書表示,常見的錯誤解讀,「路徑圖這樣畫,代表颱風會越來越大顆?錯!錯!錯!」
氣象署說明核心概念,「潛勢」代表的是「可能性」。路徑潛勢圖中的紅色實線畫出來的範圍,代表的是颱風中心未來較有可能經過的範圍,而不是颱風本身的大小,更不是颱風的「強度」!
至於該如何正確解讀氣象署的路徑潛勢圖?氣象署說,第一,紅圈不是暴風圈、黃色底色不是暴風範圍。它只是顯示颱風中心未來「較有可能」通過的區域。其中,氣象署的路徑潛勢圖標示的是「70%的機率範圍 」,也就是颱風中心未來有70%的機率會經過的範圍。
第二,白色虛線不是颱風一定會走的路徑。氣象署指出,白色點只代表潛勢範圍的中心,所以白色虛線不代表颱風未來一定會走的路徑,千萬不要將白色虛線接觸陸地的地點,當成為颱風必然登陸的地方。
那路徑潛勢圖還可以看出什麼?氣象署說明,第一,預報時間越長,誤差越大。隨著預報的時間越長(離現在的時間越遠的未來),潛勢範圍會越大,代表預報的誤差越大、不確定性越高。
第二,通常移速較慢或明顯轉向的颱風,潛勢範圍也比較大。氣象署表示,移速較慢的颱風,通常代表周圍環境的導引氣流不明顯;而有明顯轉向的颱風,往往反映附近的導引氣流有發生重大轉變,這些情境都會讓預測的誤差比較大,更難明確掌握未來的動向。
「這些其實都反映了現今氣象預報在科學上遇到的限制與挑戰」,氣象署說,畢竟科學家尚未完全掌握大氣所有的物理機制,而且對於廣大未知的地球大氣,觀測儀器能涵蓋的範圍有限,因此氣象預報的不確定性是無法避免的,需要持續滾動修正。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不確定性也會逐漸減小,呼籲大家在取用氣象預報時,記得要持續更新最新的預報資訊。
至於應該如何看待路徑潛勢圖?氣象署說明,當潛勢圖中的黃色區域涵蓋到台灣,代表颱風很有機會影響台灣,就應該密切注意預報的變化。「但不是一看到台灣被涵蓋到了,就馬上就定論颱風的路徑」,而是要「注意」預報的調整,隨著時間接近,紅圈會逐漸縮小,影響範圍就逐漸明朗。
最後,由於颱風「貝碧佳」正朝琉球海域前進,預計周日最接近台灣,氣象署也提醒,圖片僅為示意,不是現在實際颱風的路徑圖。
原文出處:快新聞/太多人看錯! 氣象署:颱風路徑圖應該「這樣看」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貝碧佳強度逐步增強! 最接近台灣「時間點」曝
9縣市有感!11:28東部海域規模4.6地震 最大震度2級
配合國家防災日演練 氣象署9月20日9:21發布國家級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