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電職災 勞工墜落最多

為落實二○五○淨零轉型綠色能源政策,推動太陽能發電是主要能源政策之一,然而,發電之後衍生作業危害及預防問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二十一日表示,為降低太陽光電設施職業災害,過去幾年就太陽光電系統生命週期各階段可能危害分析及預防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太陽光電發電系統主要職安問題,主要發生於進行安裝、清潔、維護、檢視等作業時發生墜落。

墜落原因主要為未設置防墜落設施、安全護網、安全母索、安全上下等設備,以及勞工未佩戴防護具,經由現場訪視發現,部分場域未提供維運(清洗)的安全通道或通道空間狹窄,導致勞工作業空間不足,容易發生人員直接踩踏於太陽光電模組,最後不慎產生墜落風險,水域型太陽光電設施設置於水面,很容易因為結構損壞、腐蝕導致勞工感電等。

針對上述職安問題,勞安所建議,在太陽光電設施建置流程申請施工許可階段,工程計畫階段應將作業安全納入考量,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雇主使勞工從事工作,應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免於發生職業災害。並於竣工查驗時進行檢查,從源頭管理太陽光電設施風險;另建議於設計規劃階段考慮後續建置、維運(清洗)及拆除各階段必要預防設備或措施。

第一,應針對墜落危害,廠商應設計防墜落設施、安全護網、安全通道、安全母索、安全上下等設施,勞工確實佩戴防護具。第二,應針對維運(清洗)作業,廠商應設計安全通道、水源及電源,以供勞工作業使用。第三,水域型太陽光電設施,應針對結構損壞、腐蝕及勞工感電等問題,廠商於設計階段納入考量。

勞安所分別針對屋頂型(包含建築整合型)、地面型及水域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編撰「太陽光電設施作業安全指引」,指引內容包含設計、建置、維運(清洗)及拆除階段作業安全,並針對建置、拆除、維運、清洗等階段設計查核表,指引及查核表可供業者參考以強化災害預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