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位新台幣初步規劃 錢包可不記名、初期不計息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日電)中央銀行跟進全球趨勢,投入研究CBDC(央行數位貨幣)研究,初步架構出爐,發行初期不計息,以維持現行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錢包則有分級制度,依對象、開立方式及身分驗證程度,分為不記名與記名錢包。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CBDC推動進度分為5階段,依序是「準備」、「概念驗證」、「原型建構」、「試點」及「實際營運」。

準備階段是指初步研究CBDC可能技術、設計與應用;概念驗證是在封閉環境中進行測試項目;原型建構是指建構CBDC生態系統;試點是在真實環境中,選定特定區域試驗CBDC系統;實際營運則是正式發行CBDC並營運系統。

央行自2019年起,開始研究CBDC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央行數位貨幣,也可稱數位新台幣),並完成二階段研究試驗,目前處於原型建構階段,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現正進行「廣泛溝通,以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精進平台設計,採用更穩健成熟的技術」及「研議堅實的法律架構,增強市場對 CBDC的信任」3項工作。

央行表示,現已規劃CBDC初步架構與設計,首先,將採雙層式架構,由央行提供CBDC平台,於平台上發行並分配CBDC至中介機構,再由中介機構提供用戶CBDC。中介機構負責為用戶開立錢包、提供錢包介面(如手機App)及其他加值應用服務。

CBDC發行初期,將不計息、以無息方式發行。央行解釋,如果CBDC大量替代銀行存款,可能影響金融穩定,進而影響貨幣政策傳遞效果;為了避免民眾將存款大量轉換為CBDC,未來如果決定要發行,初期會以無息方式發行,但保留附息功能,保持未來政策彈性。

其他設計包含錢包分級、隱私與個資保護等面向。央行表示,考量風險管理,CBDC錢包將依對象、開立方式及身分驗證程度,分為不記名與記名錢包,並依據風險等級,CBDC平台設有錢包儲值金額及交易金額上限,中介機構也可根據自身風險考量自訂限額,但不得高於平台所設的限額。

央行舉例,當用戶開立不記名錢包,只需提供手機號碼,無需提供其他個人資料,可兼顧民眾隱私需求;若開立記名錢包時,會由中介機構執行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客戶)程序,且須妥善保管與管理用戶個人資料,中介機構僅能查閱自己及所屬用戶的相關資料,央行也僅能查閱經去識別化技術處理的用戶交易資料。

觀察全球CBDC進度,已發行國家多是金融基礎設施較不足的國家,例如巴哈馬及奈及利亞等,希望促進普惠金融,但發展不如預期。中國大陸及泰國等少數國家進入試點階段,主要先進國家如日本、歐元區及英國,均還在概念驗證或原型建構階段,且目前尚無具體發行時間表。

央行表示,目前仍在持續精進技術,完善CBDC設計與功能,以符合未來數位經濟發展及社會大眾之需。

不過央行重申,如果未來決定發行CBDC,考量數位落差,仍會保留現金發行,以顧及特定族群的偏好與習慣。(編輯:潘羿菁)1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