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匯存底不宜作主權基金

(中央社記者許湘欣台北21日電)針對外界有將外匯存底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的看法,中央銀行今天指出,外匯存底的投資標的須具備高度安全性及流動性,主權財富基金風險過高。

央行說明,早期的主權財富基金(SWF)由石油輸出國如科威特及阿布達比所成立,在油源將逐漸枯竭下,把出口石油收入的一部分投資於期限較長、風險較高的資產,以換取較高的報酬率。

近年來,由非產油國所成立且規模較大、並為各界所注意的SWF;以新加坡的政府投資公司(GIC)及中國大陸的中國投資公司(CIC)為代表。

這兩個SWF都由政府發行公債,取得本國幣別的資金,交給GIC及CIC,在外匯市場購買外匯,進行海外投資。

央行指出,SWF平常承擔較高的風險,因此報酬率比較高,但發生金融危機時,往往無法全身而退而遭受龐大的損失,平時較高的報酬率會被抵銷。

截至今年6月底,台灣外匯存底雖達4234 億美元,但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市值也有3016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的71%;流動資產扣掉流動負債後的營運資金僅1218億美元。

尤其,外匯存底與主權基金的目的迥然不同,不宜將「外匯存底」以「主權基金」的方式操作。

央行表示,國際間各國政府的退休基金也被列入廣義的SWF。其中規模最大的為日本政府退休基金(GPIF,規模約1.26兆美元)。

台灣在勞動部成立後,勞保、勞退及國民年金即委由勞動部操作,如再加上銓敘部主管的退撫基金,總規模相當龐大,到今年4月底已達新台幣3兆580億元,等於台灣已經有相當大的部分投資海外資產。10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