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不等於失能 老盟:照顧技巧應精進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1日電)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已超過26萬人,老盟秘書長吳淑惠今天說,對失智者照護若多採失能照顧模式,如怕走失就約束、關在家,可能讓長者更快失能,政府應重視。

今天是國際失智症日,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發布統計數字,台灣隨人口老化,患失智症的人數明顯增加,推估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超過26萬人,相當於彰化市的總人口數(23.5萬人),失智症長期照護議題刻不容緩。

老盟秘書長吳淑惠下午受訪時表示,長期關心失智症照顧議題,在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和團體家屋輔導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台灣對失智症老人照顧理念及技巧仍有不足,大多採用失能者的照顧方式。

吳淑惠說,失智並不等於失能,若以失能方式照顧,可能造成失智症者被不當對待、原有能力被取代導致快速退化,精神行為症狀無法被適當地對應處理等問題。

失智症常見症狀包含記憶力衰退影響生活、無法處理數字、對本來熟悉的事物感到陌生、時間地點容易混淆、東西亂放、判斷力變差、不喜歡社交活動、情緒或個性突然改變等。

吳淑惠說,失智症患者是大腦產生病變,可能有失序行為、或迷走情形,不了解病程的人常會覺得「很難照顧」,有些家屬怕病人走丟,乾脆綁在家裡、約束行動能力,但失智不等於失能,如果約束失智者的能力,只會加速惡化,讓病情更不可收拾。

就算想到長照機構,吳淑惠說,日前聽第一線的人員分享,因缺乏照顧失智症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果失智症患者想加入,也會直接回絕,更讓家屬無所適從。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以失智症者本人為中心」的照顧理念,協助提升整體失智症照護,老盟今年首度出版「失智症照護案例彙編」,集結「社區居家」、「社區獨居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養護機構失智症照護專區」、「養護中心」等7篇不同照顧現場工作人員的經驗,提供照顧實務、學生學習、家屬照顧參考。

此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天也舉辦失智長者才藝大賞,音樂治療師董懿萱表示,音樂治療能促進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肢體功能,協助長輩對環境的覺察力及對音樂的專注力,同時使用口語及非口語表達能力與人溝通,對長輩而言都是很好的幫助。若照顧者也能一同參與,更能促進關係品質、增進親密感。10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