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合併行為障礙表現複雜多變

已退休的阿欽今年七十多歲,他十年前開始睡不好,需要吃安眠藥才能睡著,這三年來記性越來越差,就醫後被診斷出失智症,於是開始服用抗失智用藥;近期阿欽晚上睡到一半常會爬起來堅持要出門,被家人阻止就發脾氣,和他同住的太太也注意到阿欽常常自言自語、無緣無故哭泣、想不開等,家人擔心阿欽得憂鬱症,帶他至精神科門診就醫。

經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許碩恩醫師詳細評估後,判斷阿欽的聽幻覺、鬱卒、夜間行為等症狀是失智症合併行為障礙,也發現阿欽常常忘記吃藥、缺乏日間活動。經調整用藥及叮囑家人要監督服藥,並安排日間照護,經過約三週後,阿欽的睡眠與情緒都有大幅改善。

許碩恩醫師表示,常有人以為失智症只是記性變差,事實上當疾病導致腦部退化時,除了可能有記憶力、注意力、語言、執行功能、知覺動作、社交等等高階認知功能範疇出現障礙,失智症患者也可能在情緒控制、思考、睡眠、進食、行為等方面有異常。一般醫學上稱為『失智症合併行為障礙』,簡稱『BPSD』。

許碩恩醫師指出,常見的BPSD包括幻覺、妄想、夜間異常行為、激躁、飲食行為改變、憂鬱、焦慮、淡漠等等。不同的失智症診斷常見合併的BPSD表現不同,舉例來說,阿茲海默症患者可能發展出被偷竊妄想;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較常有視幻覺、憂鬱、夜間干擾行為等表現;額顳葉失智症患常有衝動、進食習慣改變等表現。

治療BPSD時,最重要的是找到可能引起的原因,除了患者本身的腦部病理無法改變之外,有許多可調整的因素包括疼痛、便秘、環境過於吵雜、溝通不良、缺乏活動、多重用藥等等,在適當處理後常能改善患者的BPSD。

許碩恩醫師建議,BPSD的表現相當複雜多變,處置時需要個別化的治療策略,遇有疑似患者出現情緒、精神、或行為上之改變時,建議至精神科門診接受專業評估,儘早接受必要之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