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家屬陪伴必備錦囊! 專家教你聊天避雷、引導就醫技巧

台灣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失智症議題越來越重要,65歲以上長者每13位就有1位失智症、80歲以上每3位就有1位,已累計逾30萬名患者,其實失智症發病前有10大警訊;專家建議,若觀察到家中長輩符合其中條件,可以用這些說法將長輩引導到醫院接受檢測,提早發現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失智症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國健署今(9/21)日發布微電影「想吃那個篇」,希望國人能更加重視失智症議題,鼓勵患者與家庭交流並融入社會環境。衛福部次長周志浩出席首映記者會說,失智症對於個人與家庭都會造成不小衝擊,台灣2013年著手進行防治綱要計畫,除關注國人飲食、三高、抽菸、喝酒、憂鬱症等預防因子;還有結合社區建立友善軟硬體環境,讓國內失智症能得到最大照顧。

因應台灣人口高齡化趨勢,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李嘉慧指出,今年推估將有32.5萬人失智患者,希望透過公私協力營造「多元場域」,提供失智症患者友善支持性的環境;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累計有160個失智友善社區,超過1.3萬家失智友善組織,社區民眾加入失智友善天使數超過48.9萬人。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失智症有十大警訊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而影響生活;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生活中退出;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國健署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國人關注失智議題。胡順惠攝
國健署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國人關注失智議題。胡順惠攝

該如何與失智症家人相處?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建議,家裡儘量設置無障礙空間,再來是不要直接指出患者說錯或做錯的地方,可以先順著話說,再來是以同理心方式提供適當支持與幫助,並且不強迫長輩做不想做的事,當長輩說不出完整字句時,也能提供個「名詞」,讓語句能順利接續下去,感受到自己充分被包容與接納。

徐文俊說,最重要的就是多陪伴、多聊天,且不要否認長輩遇到的困難,當願意說出認知退步等困難,像是昨天有重要聚會忘了去,家人就能注意是否發生很多次,要記錄並早點就醫,別輕忽長輩釋出的危險訊號。

如何勸導出現失智前兆患者前往就醫,徐文俊建議,針對稍有病識感患者,切忌不要說出「失智」、「要診斷」等字眼,可以改說檢查可以預防失智,雖然檢查要價1萬多,但都有健保給付都是免費的;若沒病識感,可以觀察長輩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舒服,像是會頭痛、頭暈、腰痠等,透過這個引子帶到醫院,失智中心都會願意配合,說有免費健康檢查,可以順便做檢驗,藉此達到檢驗目的。

另外,徐文俊強調,絕對不要認為阿茲海默沒藥可醫治而放棄希望,其實還是有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血糖等,控制良好一定可以改善並延緩病況。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