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只靠吃藥 認知行為治療外需注意生理異常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日電)55歲林先生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改善有限,檢查才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心理師指出,失眠成因複雜,也可能是合併生理異常,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這位林先生試過各式民間偏方,仍只能依賴助眠藥物,雖然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得以緩解焦慮,但半夜易醒和多夢問題仍持續困擾他,詳細檢查才發現還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幸在治療下循醫囑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睡眠狀況和日間精神狀態已恢復到10年前健康水平。

治療林先生的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若是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最有效方法。其中個性要求完美、焦慮緊張者具較高失眠風險,一般來說6到8次認知調整策略、助眠行為治療,就有機會改善;但若合併生理異常,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

吳家碩建議,解決失眠問題的理想路徑,應是於心理治療前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以評估最適治療方式。睡眠原是自然的生理需求,若有失眠症狀應徹底找到原因方能有效治療,免除對於安眠藥的依賴。

生理異常部分,吳家碩指出,以盛行率高達15%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包含,第一、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

第二、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第三、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第四、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10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

開業睡眠技師洪曉菁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成因為呼吸道發生反覆性塌陷,造成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呼吸變淺、變得費力,好發於肥胖者、中年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編輯:陳清芳)11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