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解密400年前的藝術市場!尼德蘭畫師如何在藝術與生活中找到商業價值? | BAZAAR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

繼《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為奇美博物館創下開館以來特展最高參觀人次的紀錄後,奇美博物館再次推出拉近民眾與藝術距離的全新珍藏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集結奇美近 60 幅的珍藏畫作與歷時 12 年的研究成果,引領我們走入 400 年前尼德蘭獨特蓬勃的藝術文化與時代風景,並透過各大體驗區與作品比對動畫,帶你掌握奇美團隊費時多年挖掘出的畫作秘密!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畫師們》以四大單元的脈絡讓觀眾循序深入尼德蘭藝術與博物館研究——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從政治局勢與社會背景切入,展示大航海時代的榮景;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則公開當時畫師工作坊的運作內幕與培訓模式,揭露團隊如何高效精巧地完成大量作品以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精選了當時的風俗、靜物與肖像作品,並首度公開 16 幅藏品,邀請觀者玩味其中的警世意涵與諷刺元素;最後,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則透過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深入淺出地介紹博物館如何採用科學方法探究作品奧秘。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由於尼德蘭地區的天然資源較為稀少,居民早期便開始向外探索經濟機會,「以商立國」的荷蘭即是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這樣積極發展商業貿易的資本風氣,也加速了尼德蘭藝術產業的市場化——若由這樣的歷史角度觀察「藝術」如何於尼德蘭地區成為商業與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欣賞畫作時,便能在感受藝術性之餘,觀察到當時有趣的社會現象。現在,就跟著 BAZAAR 一起認識 400 年前的尼德蘭藝術市場吧!

從《畫師們》特展認識中歐藝術史#1!尼德蘭並不等於「荷蘭」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雖然在今日,尼德蘭(the Netherlands)是荷蘭(Holland)的正式國名,但如果我們回溯歐洲早期的歷史,會發現尼德蘭並不是單一國家,而是包含了今日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與法國北部等地的地區性概念。

尼德蘭自中世紀開始即是重要的貿易樞紐,由於經濟繁榮、社會富足,鑑賞藝術不再只是皇室貴族的權利,新興的中產階級也將藝術收藏作為自己身份地位與文化素養的彰顯;而藝術的普及,更讓畫作市場迎來供不應求、前所未有的繁盛光景。

漢斯・約爾丹斯三世,《世界向阿波羅致敬》,1629-1630 年代早期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這幅呈現尼德蘭之輝煌與富足的油彩畫,除了以發光的月桂冠、金黃色的披風烘托阿波羅的王者氣質,更將四大洲擬人化,將各地不同的文化特徵與人物形象分別融合為手持香爐的亞洲、頭戴羽飾帽的美洲、拿起珠寶的歐洲,與抱握珍珠珊瑚的非洲,細緻描繪陸海四方人馬前來拜見阿波羅的壯觀場面。

希利斯.范.提勒伯赫二世,《全家福》,約 1660-1669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這幀《全家福》除了以豐盛的餐食美酒暗示該戶人家的富裕,也以牆上密集懸掛的畫作顯現當時民眾收藏藝術品的風潮,雖然整幅作品乍看之下為輕鬆愉快的家庭日常寫照,畫面中卻有許多值得我們注意的巧思,像是男主人腳邊的小狗實是為「忠誠」的象徵,而餐桌上的葡萄、紅酒與麵包則能與紀念耶穌受難的聖餐相連結。

從《畫師們》特展認識中歐藝術史#2!畫作買賣採「薄利多銷」策略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在藝術市場開始蓬勃發展後,許多民眾也開始加入畫師的工作坊擔任學徒,期望自己早日成為具有獨立開業資格的師傅(master)。這些年資尚淺的入門者,需從磨製顏料、調配色彩等準備工作開始學習,而後才能開始接觸畫作的繪製。奇美策展團隊這次也特別將楊.范.德.史特雷特刻畫工作坊日常的作品《油畫的創造》製成數位動畫,忠實呈現當時尼德蘭畫師工作坊運作的情境。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身為畫師,除了需為工作坊出品的畫作做最後把關並簽名落款,還需掌握畫作市場的交易模式,以確保工作坊的收益穩定。除了偶爾運氣好,能接到王公貴族的肖像畫或教會的祭壇畫這種費時長卻利潤高的委託,多數時候只能預先準備大量市場熱銷的設計,採「薄利多銷」的策略,提供預算有限的買家訂購,或是到工作坊自行挑選。

(仿)楊.荷賽特,《聖母子》,16 世紀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這幅聖母子圖像為當時最受市場歡迎的設計之一,由畫家荷賽特開創,作品中把玩聖母頭巾、狀似在玩躲貓貓的聖子十分討喜,也因此,16 世紀中葉後,許多畫家紛紛採用此圖像類型,添加自己的風格特點或熱門的故事元素改良原作,至今仍有超過 70 多件的版本留存於世,這便是其中一件。畫面中除了有尼德蘭藝術市場喜愛的鄉村風景,左下角也能看見聖經故事中著名的「聖母聖子逃往埃及」的描繪,彷彿是在為畫作主角的故事加以補述,讓作品層次更加豐富。

(仿)彼特.庫克.范.艾爾斯特,《東方三賢士的朝聖》,約 1550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如同「聖母子」,「東方三賢士的朝聖」也是當時非常盛行的繪畫題材,尤其「東方賢士」又給予畫家帶有異國風情的神秘想像空間,畫面中央即是來自東方的觀星術士帶著乳香、黃金和沒藥來朝拜剛出生的耶穌。這種三聯畫的形式,通常以中間最大的木板作為主題、先行量產,再依顧客的喜好與需求選擇兩側的圖像進行組裝;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相同主題、不同側翼的三聯畫作品,眼前這幅,則是選擇以耶穌的童年故事「牧羊人的朝拜」與「耶穌受割禮」作為兩側的圖像。

從《畫師們》特展認識中歐藝術史#3!陪襯元素搖身變畫作主角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在歐洲畫壇仍以描繪宗教故事寓意的畫作為主流時,尼德蘭地區卻開始將過去被視為襯景的風俗、靜物與風景元素作為獨立的畫作主題,並從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周遭景象提取創作的靈感,再刻意加入帶有神性或警世意涵的元素,提醒觀眾省思自己的道德行為與宗教信仰,使得畫作欣賞不再只是單純的美感體驗;另外,在 16 世紀晚期北尼德蘭宣布獨立以後,開始採納宗教寬容政策,使得畫家在相對自由的創作風氣下,逐步探索自己喜愛的主題類型。

風俗畫|大衛・特尼爾斯二世,《廚房一景》,1646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大衛・特尼爾斯二世為 17 世紀最著名的農民風俗畫家之一,他的經典作品類型《廚房一景》除了以豬隻被撐開的軀幹姿態連結「耶穌十架受難」的圖像,隱含「犧牲」與「縱慾」之意,更以對著豬膀胱吹氣的孩子對應 16 世紀的流行諺語「人如氣泡」警惕觀眾人生如氣球般,可以快速膨脹,也可以轉瞬即逝——在展示農民放縱的生活之餘,也提醒觀者切勿在短暫的人生中耽溺於享樂。

風俗畫|寇爾內里斯.德.曼,《台夫特的早晨》,1670-1700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除了農村生活的寫照,新興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也是當時的畫作題材之一。畫面中的綢緞衣料、金屬杯壺與收藏畫作不僅反映出該戶家庭的富裕,也展示了 17 世紀荷蘭作為貿易樞紐的富強。被掛於牆上的荷蘭地圖,也展現了當時人民對於自己國家強盛的自信,將國家地圖作為裝飾家居的一部分。

靜物畫|格里特.范.洪索斯特,《在儲食間布滿食材獵品的桌旁調情的一對男女》,1625-1635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這幅作品結合了食材靜物與男女調情的描繪,以動靜相輔的手法帶出故事性畫面背後暗藏的警世寓意。

畫面左側佈滿了豐富的蔬果、起司與肉品食材,右側則可以看到正在準備食材的女子,突然被男子從身後環抱與撫摸的驚喜之情,從兩人幸福對視、嬉笑調情的互動中可以看出兩情相悅的歡愉。另外,由於「鳥禽」在荷蘭文中有交媾之意,因此女子手握鵝頸也有揭露兩人過度放縱口腹與情慾之意,而這正與當時的宗教主流「喀爾文教派」所強調的「簡約生活」相違逆。

靜物畫|楊・彼特・布魯赫爾,《花卉靜物》,年代不祥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法蘭德斯為今日荷蘭和比利時的低窪地帶,是歷史上尼德蘭繪畫開始蓬勃發展的起點,而畫家楊・彼特・布魯赫爾則是法蘭德斯著名的藝術世家第四代成員,其祖父楊・布魯赫爾一世的花卉靜物作品一直是後輩畫家仿效的對象。這類作品除了寫實反映當時歐洲擺設昂貴花束的風潮,也將不同時節的花卉擺放在一起,以多元種類滿足畫家或買家心中對於理想美的定義。

畫家這幅《花卉靜物》除了承襲其祖父的傳統,以裝有各色花朵的花瓶為主題、再透過簡單的深色背景烘托花束的豔麗與豐實;在桌板邊緣處,更以碎裂的痕跡點醒觀眾,在被眼前的華美之物吸引時,勿忘流逝如梭的歲月與虛空飄渺的人世。

風景畫|楊.布魯赫爾二世,《風車前的旅人》,年代不祥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風車前的旅人》由楊.布魯赫爾二世所繪製,雖然乍看之下為一幅簡樸寫實的風景風俗畫,但小至擴散於天空的光芒,大至佇立於路邊的風車,皆有著發人省思的意涵。由於風車能藉由風力提升農民生產麵粉的效率,還能排水造地,是當時科技進步下的產物,因此,風車便被賦予了富裕與美好的意涵;然而,因為風車帶來的巨量經濟效益,讓許多人開始爭相建造風車磨坊、幻想利用風車一夕致富,所以風車另一方面也暗諷那些夢想著不用工作就能獲得大筆財富的愚蠢之人。

灰暗天空中於左上角擴散的鵝黃色光芒,帶有「撥雲見日」的意涵;而畫面中樸實勞碌的田野景致則代表者純樸理想的生活,與喧囂勢利的都市生活形成對比;於鄉間小徑上忙活的人們則是想提醒觀者:人生是一場旅途,要時刻省思,切勿盲目生活。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此外,布魯赫爾家族也經常於繪製風車風景畫的同時,在鄉間的道路上放置動物枯骨,暗示人生旅途不一定總是美好的,而是充滿苦難與挑戰。雖然這件作品無法從圖像表層看出動物枯骨的元素,但奇美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到,在畫作左下角異常深色的微小區塊中,可以看見透出黃褐色調的白色顏料,即被深色顏料所遮蓋的白色枯骨。策展團隊也特別將他們運用大面積 X 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掃描得來的鉛元素圖像,為觀眾重新還原了當時使用鉛白顏料所繪製的動物枯骨原貌,相當精彩!

從《畫師們》特展認識中歐藝術史#4!原來這些作品帶有欺騙意圖?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雖然現今對於藝術史學與科學檢測的掌握與運用日益精熟,但偽作的認定仍是一門異常複雜且難以定奪的學問。除了多數時候無從得知作者的身份為何,有時候也很難證實創作者是否有刻意仿冒與欺騙的意圖,還是真如多數人所宣稱——只是透過模仿前人作品來練習繪畫技巧?

奇美團隊在籌備《畫師們》展覽的研究過程中,將目前的檢測結果與學界已知的尼德蘭繪畫材料史進行比對,結果發現有幾件作品不太可能是 16、17 世紀就完成的,雖然能推測它們可能是 19 世紀後才繪製的,但無法證實這些創作者是否帶有欺騙的意圖,未來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給予這些作品更精準的定位。

台夫特畫派,《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年代不詳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16 世紀開始,貴族人家相當喜歡將子女裝扮成牧羊人的形象,以進行肖像畫的繪製,因為牧羊人給予人們一種無憂無慮的田園浪漫情懷。然而,即使我們無從得知畫中女子的身份為何,奇美研究團隊卻在使用大面積 X 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掃描畫作時,發現畫中女子的臉曾被進行大幅度的修改!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科學檢測得來的鉛元素分布圖中,可以看到位於現有圖像底下的女子,臉蛋除了使用含鉛量較高的顏料描繪,還擁有較為寬大的眼睛、臉頰與嘴唇,和最終畫作呈現的面容非常不一樣,可以説是被大幅度的「換臉」了,相當耐人尋味!

(傳)安東尼歐‧裴瑞達,《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年代不詳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聖露西」為西元四世紀羅馬時期的殉教女子,因拒絕嫁給非基督徒的指婚對象,而被該名男子揭露其基督徒的身份,慘遭士兵逮捕與處死。據傳,聖露西曾為了達成退婚目的,而將雙目挖出,因此,「眼睛」便成為聖露西的識別特徵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透過畫中女子左手盤子中的眼睛,判定她是聖露西的原因。

除了以基督教人物作為主角,圍繞於聖露西周圍的水果也多含有基督教的象徵意義,像是「葡萄」代表耶穌的受難與拯救、「梨子」代表基督對世人的愛、「無花果」有富裕豐盛與拯救之意、「蘋果」則能影射亞當夏娃的原罪。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有趣的是,這幅結合宗教人物與花果靜物的作品,其實是由水果環串靜物畫和宗教人物畫兩件不同的作品所拼接而成的!奇美研究團隊透過X光攝影發現,聖露西背後原本有繪製完成的光環與雲霧,卻因為要配合水果環串靜物畫的深色背景,而全部以褐色覆蓋。另外,從紫外光攝影中,也能看到畫布背面的中間有一圈膠材的螢光反應;推測可能是原先的水果環串靜物畫的中央受到嚴重的破損,於是拿了一張聖露西的人物畫像,拼接成一幅宗教花果靜物畫,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進一步的證據顯示兩者是否由同一人所繪;只能在更深入的研究後,逐步解開隨之而來的謎團與疑雲。

從《畫師們》特展認識中歐藝術史#5!多元互動帶你體驗畫師日常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由於奇美博物館自 12 年前起,便持續與各界合作進行藏品的研究,因此,館方以科學剖析藝術的重點成果與互動設計,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參展民眾除了能透過滑動作品前方的平板,看到畫作被隱藏與修改的細節;也能從穿插於四大單元的互動體驗區中,感受昔時畫師的工作坊日常與研究人員的藝術解碼過程,相當難得!

「風俗與靜物」自拍區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如果你對於《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的作品秘密感到意猶未盡,歡迎你到策展團隊設計的可愛自拍區中,走入畫作、變身主角,為自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拼接作品!

「轉移構圖」技法體驗區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面對需求旺盛的畫作市場,工作坊該如何藉由有效的分工來完成熱門作品的繪製呢?技法體驗區讓民眾得以領略畫師們如何利用「分格法」來「複製」畫作,並讓觀眾親手依據簡單的方格線條模仿範例作品,一秒變身專業仿畫大師!

光學體驗區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走入三公尺長的光學長廊,你將能透過燈箱的互動展示,近距離端詳紅外線、紫外光與 X 光等不同光線的檢測特點,並藉由光譜變化的觀察,了解科學檢測的方法。

「繪畫材料與繪畫步驟」體驗區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若你以為畫作的組成僅僅只有畫布與畫框,那就想得太單純了!事實上,畫作是可以被細分為基底材、打底層、底稿、底色和顏料層的,該體驗區除了讓觀眾了解不同層材料的差別,更開放讓觀眾親手觸摸每一層材料的不同質感,全面掌握畫作的組成。

《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展覽資訊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時間:即日起至 2025年8月31日(日)(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9:30-17:30(週三、除夕休館)

地點:臺南奇美博物館一樓特展廳

PHOTO CREDIT: 奇美博物館提供

【延伸閱讀】
>> 由《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走進藝術家的色彩世界!從抽象藝術暢想大自然的律動與節奏
>> 《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在故宮!以藝術展覽具象化文學巨作,帶我們夢回盛清貴族的生活榮景!

*本文由哈潑時尚 Harper's BAZAAR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