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總統大選 打破宗教平衡慣例

非洲第一大國奈及利亞在2月下旬舉行總統大選,該國過去曾發生多次軍事政變,也經歷過地域矛盾及內戰,更飽受族群衝突及激進伊斯蘭主義所擾,唯一不變的是世紀之交展開的4年1次民主選舉,不僅總統任期限制受到尊重,同時還經歷過政黨輪替。基於其為非洲第一大國,因此這次選舉備受重視。

奈及利亞曾在1966(兩次)、1975、1983、1985、及1993發生6次軍事政變,境內三大族群約占總人口三分之二,其中北方信奉伊斯蘭教的豪沙——富蘭尼族約占三成六,南方兩個主要信奉基督教的猶魯巴族及伊波族則有三成。豪沙與富蘭尼族原是兩個不同的族群,但因具相同宗教信仰及透過通婚結親,因而有時被視為同一族群,但人口比例上豪沙族是富蘭尼族的5倍。族群的矛盾曾導致東南方的伊波族在1967年脫離聯邦,宣布獨立,聯邦政府經歷了兩年半的內戰——比弗拉戰爭(Biafra War),才結束這場分離主義運動。

為了避免地域矛盾及宗教分歧對政治造成負面的衝擊,民主化後在總統大選時,主要政黨會在提名人選方面,將區域及宗教平衡納入考量,也就是如果總統提名人來自北方,副總統則選擇南方人,如果前者是穆斯林,後者就挑一位基督徒為搭檔。

不僅總統大選的搭檔有此考量,當奧巴桑喬兩任屆滿時,當時執政的人民民主黨在2007年的總統大選,決定選擇北方富蘭尼族的穆斯林省長亞拉杜阿為總統候選人,搭配他的則是南方基督徒省長約拿單,顯示政黨提名也希望總統候選人的地域、族群、及宗教背景能夠輪替。

目前執政的全民議會黨(APC)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提努布打破慣例,選擇同為穆斯林的前北方波諾省省長謝提馬為搭擋。雖然提努布來自西南的拉哥斯,與謝提馬有地域的平衡,但是這是過去20年民主選舉中,首次出現沒有宗教考量的名單。

反觀代表PDP參選的前副總統阿布巴卡的副手,是南方三角洲省的基督徒省長歐寇瓦,兩人在宗教及地域都能互補。除了這兩大政黨的候選人外,另一個頗具實力的挑戰者是工黨(LP)候選人歐比,前南方阿南布拉省的基督徒省長,屬於伊波族,他的副手是信奉伊斯蘭的富蘭尼人、來自北方卡杜納省的前國會議員巴霸—阿梅德。

根據提努布自己的說法,他挑選競選夥伴的條件是基於才幹、經驗、能力、及願景,而非宗教因素。不過這個說法是否能為選民接受,成為此次大選的關鍵。奈及利亞還有一項規定,就是總統候選人必須在全國36省中的24省及首都特區,獲得至少四分之一以上的得票,以確保獲勝者有廣泛的支持。這次遇到三腳督則有可能無法通過這個門檻。

在經過4天的計票後,3位候選人各獲得12個省(首都特區)的多數,另一省有第4位候選人在自己家鄉勝出,不過在總得票方面,提努布以近880萬超過阿布巴卡近700萬及歐比的600萬多票勝出,同時儘管提努布在奈國第一大城也是本命區的拉哥斯及首都阿布賈都輸給歐比,但仍在30個省獲得四分之一以上的得票,當選總統。

不過,PDP及LP都不願接受選舉的結果,且提出挑戰。前總統歐巴桑喬也認為有計票舞弊的情況,但呼籲選民保持冷靜。如果最終提努布能夠順利就職,將會是20多年來首組正副總統都是穆斯林的組合,這樣贏者全拿的情況,是否會加劇該國的族群矛盾及衝突,將會是該國所要面臨的挑戰。(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