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會棄中立入北約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芬蘭和瑞典宣布申請加入北約,分別放棄了長達數十年和數百年的中立國地位。然而,奧地利總理內哈默稱,奧地利無意效仿。

4月,在前往莫斯科懇求俄羅斯總統普京結束侵略鄰國烏克蘭之前,內哈默重申了這一觀點。他說:“奧地利過去是中立的,現在是中立的,未來也將保持中立。”

但是隨後有50位來自商界、政界、學術界和民間社會的奧地利知名人士對此提出挑戰。在一封公開信中,他們呼籲聯邦總統範德貝倫獨立審核奧地利中立政策是否應該與時俱進。

維也納政治學者蓋特納(Heinz Gärtner)說:“歷史上各種人士曾多次推動廢除中立,但總是失敗。沒有一個大的政黨想廢除,人民也不想廢除。”民意調查經常顯示,大約75%的奧地利人希望保持中立。

人們會認為這標志著討論到此為止。不過,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奧地利的中立顯得如此沒有商量余地,而該國奉行的卻是比瑞典、芬蘭或鄰國瑞士更積極的外交政策路線?

奧地利緣何中立?

奧地利曾經是世界大國之一,它的大部分歷史都不中立——無論是神聖羅馬帝國,還是在19世紀作為奧地利帝國,以及隨後在1867年後作為奧匈帝國——當時它擁有巴爾干地區的大片土地並延伸到今天的烏克蘭。

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和1919年簽訂《聖日耳曼條約》,奧地利的領土縮減到目前的邊界。然而,直到1955年10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遭受軍事失敗的10年後——才正式成為中立國,簽署了《奧地利國家條約》,重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與當時的德國一樣,奧地利被盟國(英國、美國、蘇聯和法國)佔領。“中立是奧地利讓佔領軍離開的唯一途徑。” 蓋特納解釋說,“當時甚至存在著奧地利將像德國一樣被分割的威脅。當盟國——特別是美國和蘇聯——同意奧地利成為中立國時,這一威脅得以解除。”

奧地利有多中立?

盡管當時的蘇聯也贊同中立,但毫無疑問,奧地利對西方文化包括市場經濟體系和民主價值觀表現出明顯的親近感。當奧地利1961年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創始成員時,這種態度得到了明確的表達。

在20世紀60年代,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幾個重要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這些組織顯然不屬於冷戰格局中的任何一個集團,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聯合國若干機構。

1970年至1983年擔任奧地利總理的克雷斯基將這種方法視為比武裝國家更可取的安全政策替代方案。

蓋特納說,他認為這條道路沒有任何矛盾之處。“這不是態度中立,而是軍事中立”。

最重要的是,《奧地利國家條約》禁止三項事務:軍事參與外國沖突,外國軍隊在奧地利長期駐扎以及加入軍事聯盟。

這導致蘇聯和英國長期反對奧地利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歐盟的前身。反對的理由是“國家條約”中的規定,即禁止“與德國聯合”——即便是僅限於經濟方面的聯合。

最終,奧地利在柏林牆倒塌前不久提交了加入歐盟的申請,並在1995年加入歐盟。

奧地利與其他中立國有何異同?

在瑞典和芬蘭,中立來自長期自我約束的外交政策原則。然而,在奧地利和瑞士,中立來自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

與奧地利的情況一樣,瑞士的中立也是建立在與大國妥協的基礎之上。在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法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都同意放棄他們在瑞士的利益,支持該國建立中立的聯盟。

不過,這兩個阿爾卑斯山鄰國之間仍有明顯的差異。例如,瑞士從未是一個大國。在1848年建立國家之前,瑞士是一個松散的主權小國的聯合體。

蓋特納說:“與奧地利相比,瑞士保持著更加消極的中立態度。”

例如,瑞士傳統上避免簽署經濟制裁協議,也不是歐盟成員,因此它不參與歐盟的外交或安全政策。

在調解國際沖突方面,奧地利要比瑞士積極得多,並向聯合國維和任務派遣了大量的士兵。

那麼,奧地利的中立地位還能維持嗎?

從公眾和政黨的觀點來看,奧地利確實不存在放棄中立的問題。蓋特納說:“更有意義的是觀察奧地利未來如何闡釋其中立地位的辯論。”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Jan D. Wa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