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鋼琴詩人費爾納首度來台 北高兩地獻上德奧經典

鋼琴家費爾納的琴藝備受鋼琴大師布蘭德爾稱讚。(鵬博藝術提供)
鋼琴家費爾納的琴藝備受鋼琴大師布蘭德爾稱讚。(鵬博藝術提供)

奧地利鋼琴詩人費爾納師承布蘭德爾並受其高度讚賞,年逾半百的他矢志鑽研德奧音樂,並將於11月29日、30日首度來台,分別在高雄衛武營、台北演奏廳,獻上從莫札特到荀白克的德奧經典曲目。

低調又注重隱私的費爾納深獲歐洲樂壇肯定,自1993年奪得瑞士哈絲姬兒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後,邀約紛至沓來,合作過的指揮泰斗包括阿巴多、海汀克、阿胥肯納吉、布隆許泰特;樂團協作橫跨柏林愛樂、芝加哥交響、馬勒室內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等。2016年與貝爾琪亞弦樂四重奏合作的布拉姆斯五重奏錄音專輯,獲得法國金音叉最高榮譽《年度最佳專輯》;而在ECM首張錄音專輯《巴哈平均律第一冊》,更被認為是古典音樂的崇高里程碑之一。

費爾納的老師、鋼琴大師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也稱讚費爾納集所有音樂要素於一身:「聰明、敏感、好奇、對審美的渴求、高度的專注力與韌性、令人稱羨的樂器掌握能力,與強大的節奏控制力。」

彈琴之外,費爾納也創作富詩意的短文,且隨身攜帶一本書(或平板電子書)。喜好文學與寫作的他,以兼具文學與哲思的角度描摹音樂,譬如:「莫札特的音不多,但音與音之間卻有『很多』。」「布蘭德爾曾告訴我,莫札特的音樂既非陶瓷或大理石做的,也不是糖做的。但若真要我說,應該是一種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稀有材質吧。」

費爾納喜好文學與寫作,除了彈琴,也創作富詩意的短文。(鵬博藝術提供)
費爾納喜好文學與寫作,除了彈琴,也創作富詩意的短文。(鵬博藝術提供)

奧地利小說家穆齊爾(Robert Musil)的未竟之作《沒有品質的人》,是費爾納最喜愛的著作之一,作者試圖在保持理性的狀況下,去描述神祕的經歷,卻又在理性與情感面上保持高度的精確性,而這點也充分反映在費爾納的音樂詮釋。

儘管一脈相承布蘭德爾「阿波羅般」的理智分析,費爾納卻不相信任何事物皆能客觀且不帶情感:「音樂的本質是一種神秘而不可盡說的經驗,身為演奏者,我的準則是所有的詮釋皆須得到樂譜的證實,我的情感以不超越樂譜為前提,協助聽眾理解並感受這趟神秘的旅程。」他充滿文學氣息的詮釋也獲《泰晤士報》評論:「費爾納演奏的莫札特如此高雅而泰然自若,在藝術造詣上無懈可擊,如同小說般引人入勝,以致忘了閱讀本身。」

21世紀起,費爾納將重心放在鋼琴作品的里程碑之作:巴赫平均律全集,以及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並於2008至2010年間,在各大城市,紐約、華盛頓、東京、倫敦、巴黎與維也納等地巡迴演出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但於2012年,費爾納選擇退隱整整一年,讓自己有充份時間鑽研新的曲目,閱讀新的文學、電影,充實藝術的知識。

2013年起,費爾納也在蘇黎世高等藝術學校擔任教職,並於今年獲任奧地利格拉茨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教授。綜觀費爾納的演奏生涯,可謂重品質不重數量。英國著名的留聲機雜誌曾對其特殊的演奏生涯給予極高評價:「費爾納無疑是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en)所定義的難以忘懷的菁英之一,貌似沒做什麼,卻已實現所有的生平成就。」

力晶文化基金會全力支持費爾納此趟來台演出,執行長詹曼君表示:「費爾納是古典樂壇中生代的音樂家之中,相當特別而極具質感的存在,他的音樂不張揚,深沁人心,我們也希望能夠引薦這樣的音樂家給台灣的聽眾。」除了音樂會演出本身之外,在11月30日的音樂會結束之後,力晶文化基金會和鵬博藝術也共同邀請費爾納在大廳舉行「力晶美學藝堂-費爾納演後座談」,與聽眾面對面交流,分享他對德奧作品的理解。

更多鏡週刊報導
維也納愛樂首演之夜登場 他指揮權威曲目征服台灣樂迷
維也納愛樂巡演挑中台灣2城市 將與鋼琴家郎朗連袂登場
三代大提琴師生動人故事傳美談 TMAF獎學金助他們拓展音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