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五項奧斯卡獎!《美式小說》影評:「變得越蠢、越有錢!」?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文/香功堂主】入圍五項奧斯卡獎的《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是 Cord Jefferson 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內容荒誕挖苦又溫暖憂傷。故事描述小說家莫克的作品總是曲高和寡,市場反應冷淡,眼看以書寫黑人悲慘際遇的小說大賣,莫克深感荒謬,覺得這類作品簡化黑人族群的樣貌,像是在迎合白人的喜好。出於憤怒(或嫉妒),莫克以筆名寫下一本情節浮誇又俗氣的剝削小說,藉此嘲諷社會的偽善,怎料這本書受到出版社的高度青睞,不但高價買下版權,連好萊塢都有意將其改編成電影。面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與經濟困境,莫克只能將計就計,以假造的身份推銷這本充滿幹話的新書...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白人希望能看到真相,事實卻不然,他們只想感到被赦免...」

《美式小說》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一是莫克與家人的互動,體現「平凡」的黑人家庭樣貌。一是莫克為了賣書,只得假裝成「白人認可的黑人形象」,以鄙俗的人設,走上成功(流量密碼)捷徑。《美式小說》嘲諷美國社會的各種刻板印象(把黑人換成亞洲人也適用),源於人們的不熟悉,也源於市場的需求性。如果刻板印象可以賣錢、販賣悲情(或勵志)可以賣錢、政治正確可以賣錢,為何不做?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探問當代社會追求的多元價值,到底是真正去傾聽不同的聲音,或只是空有多元的外殼,對人與事的觀點依舊維持著單一觀點?此外,莫克對藝術的堅持,會否流於菁英品味,無法與普羅大眾產生共鳴?他瞧不起特定類型的黑人小說,是拒絕把自己活成白人印象中的模樣,或是「害怕」自己變成白人想像中的樣子?莫克不想寫剝削式的小說,背後是否藏有對自我出身的自卑感而不自知?

《美式小說》也模糊虛構(創作)與現實間的界限。電影對於莫克與家人的描述就代表真實嗎?莫克創作的小說就只是虛構嗎?該怎樣描述非裔族群的生活才不偏頗?該怎麼書寫困境與成功才不剝削?影片沒有給出答案,就像片尾幾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戲中戲,始終不願給出一個確切的「結局」,那是編劇不想為黑人族群下一個簡單粗略的定義,亦是透過開放式結局,為觀眾留下想像空間(不讓電影淪為另一部或剝削或販賣心靈雞湯的作品)。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我變得越蠢越有錢。」

《美式小說》諷刺當代社會的多元價值只是包裹糖衣的毒,不是真正的多元價值,一如莫克受邀成為文學評審,看似肯定他的創作,其實是借用他的膚色來杜眾人悠悠之口。而莫克撰寫的幹話小說獲得大獎,也不是看中其藝術性,而是小說更符合白人評審對於黑人群體的想像(藉此滿足白人的正義感)。這麼一部嘲諷政治正確有多偽善的作品(大大挖苦了好萊塢一番),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究竟是評審認可本片的藝術成就?或者,提名這部作品才能展現奧斯卡的多元品味?

今年奧斯卡的十部最佳影片入圍作品,包括有探索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花月殺手》、《奧本海默》和《夢想集中營》,對兩性、種族、政治正確等議題進行討論的《美式小說》、《可憐的東西》與《芭比》、充滿復古情懷的溫馨佳節電影《滯留生》,以及表現手法不同,但不約而同聚焦在婚姻伴侶關係上的《墜惡真相》和《之前的我們》。每一部入圍作品的風格各異,水準整齊,堪稱近年之最。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如無意外,已經八次提名奧斯卡獎的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有機會以《奧本海默》抱回最佳影片和導演獎。男主角獎項競爭激烈,《美式小說》的傑佛瑞·萊特(Jeffrey Wright),把莫克的兩難與尷尬與憤怒,詮釋到位,精湛演出讓他迎來演藝生涯首次奧斯卡提名,可惜今年的男主角獎應該會是《滯留生》的保羅·吉馬蒂(Paul Giamatti)或《奧本海默》的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其中一人勝出。

斯特林·K·布朗(Sterling K. Brown)在《美式小說》片中飾演莫克的弟弟,這個行徑外放內在卻很哀傷的角色,非常地搶戲吸睛,斯特林也順利獲得奧斯卡男配角提名肯定,不過今年奧斯卡男配角獎的聲勢一面倒向《奧本海默》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斯特林想要抱回小金人的機率同樣不高。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要說《美式小說》最有機會奪獎的項目,應該會是改編劇本獎。《美式小說》的劇本,一邊大力挖苦嘲諷社會的偽善,一邊細膩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一邊又對通俗與藝術進行討論,如此精彩的劇本,絕對值得一座奧斯卡獎的肯定!

《美式小說》可在串流平台 primevideo 上觀賞。

《美式小說》
《美式小說》

更多內容請上 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 專輯

▶歡迎加入Yahoo奇摩電影戲劇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