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讓全世界重新省視核武影響 四個因核武所誕生的重要國際理論

奧本海默》這部電影,讓全世界重新省視核子武器的影響。(圖片來源/FB@Oppenheimer)

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天能》(TENET)等多部有名電影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推出的作品《奧本海默》(Oppenheimer)在#芭比海默  推波助瀾下,在全球影城締造票房佳績。

在觀賞《奧本海默》這部片時,當原子彈試爆成功,研究人員歡聲雷動的那一幕,我卻強壓哽咽的心緒,因為知道這兩枚原子彈接著被投擲在廣島與長崎,造成20萬人的喪生,將心比心,這是何等令人傷痛的事。

步出電影院發現,觀影的這日─8月6日正是廣島被投原子彈的紀念日。

諾蘭根據2006年獲普立茲獎的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來拍攝《奧本海默》,主要講述物理學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曼哈頓計劃中協助研發原子彈的故事,電影穿插了美國政府政客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路易斯史特勞斯(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 )陷害,以及懷疑奧本海默是共諜的安全審查等多面的敘事。

全片亮點之一:一流卡司已有許多影評有強調,對我來說,最讓我驚訝的,看不出演杜魯門總統的,居然是哈利波特裡的天狼星。

《奧本海默》這部電影,讓全世界重新省視核子武器的影響,作為《國際現勢》的老師,我想藉由《奧本海默》這部電影裡的重要對白與劇情,來介紹因為核武所誕生的重要國際理論,藉此解釋核武對國際社會的影響。

第一、避免「相互保證毀滅」

奧本海默引經典《薄伽梵歌》中的一句:「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Oppenheimer: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劇中知名的猶太人物理學家拉比(Isidor Rabi, 1898~1988,電影中由大衛克倫荷茨 David Krumholtz 所飾演)曾說:「你放炸彈的同時殺死了好人和壞人,我不想讓累積三世紀的物理學,淪為大量毀滅人類的武器。」

物理學家拉比的話,清楚指出使用核子武器與化學武器、生化武器同為「大規模毀滅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若使用,會引發「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的效果,這是一種「同歸於盡」的軍事戰略思想,指對立的兩方中,如果有一方使用核子武器,也會引發對方使用,導致相互毀滅、同歸於盡的效果,故又被稱為「恐怖平衡」。

第二、「核子嚇阻理論」要夠嚇人

劇中,丹麥量子物理學家Niels Bohr問奧本海默:「炸彈夠大嗎?能夠終結戰爭嗎?」奧本海默回答說:「能夠終結所有戰爭。」

Niels Bohr: Is it big enough?

Oppenheimer: To end the war?

Niels Bohr:To end all war.

怎麼可能終結戰爭!核武就是用來打戰的,但為了避免戰敗,就是達到嚇阻的目標。相互保證毀滅是根據嚇阻理論(又稱威懾理論Deterrence Theory)來推論,嚇阻理論原本就盛行於1960年代美蘇冷戰的背景中,核武一出,誰與爭鋒,嚇阻理論主要就是指「核子嚇阻理論」──為了避免讓對方使用核武,就必須部署這樣的武器。此策略實際是一種納許平衡,雙方都要盡力避免最糟且有可能會發生的結果:人類滅絕。

要達到嚇阻的效果,必須要達到三C條件,能力(capability)、可信度(credibility)、溝通(communication),簡稱為嚇阻的「三C」。簡單地說,你要嚇對方,雙方都要有核武,而且還要能讓對方相信你有毀滅的意圖與足夠的核武能力。所以我常說,核武並非攻擊性武器,而是防禦性武器,因為核武不是拿來用的,而是拿來嚇人的。

第三、「第一擊」不夠,還有有第二擊

奧本海默:「在尚未了解之前,他們不會感到害怕,他們要等到使用過之後,才會了解什麼是害怕。」

 “They won’t fear it until they understand it. And they won’t understand it until they’ve used it.”—J. Robert Oppenheimer

核子武器投在日本長琦、廣島之後,就沒有再使用過,真的就如奧本海默說的,大家都怕了。就因為怕,因此發展出第一擊、第二擊的理論假設。

國際關係學者認為,美、蘇兩大超強都需要所謂的第二擊報復能力(second-strike capability),以確保自己在遭受第一擊後還有能力摧毀對手,透過第二擊再報復,因此沒完沒了。

第四、「核不擴散條約」規範好人,管不了壞人

我們必須讓政客們明白,這不是一種新武器,而是一個新世界。」

“We have to make the politicians understand, this isn’t a new weapon, it is a new world.”—Niels Bohr

美國以20億元的代價,研發出核武,接著又做出氫彈,果真如劇中諾貝爾得主、物理學家Niels Bohr所說,核武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接著真的發生「核擴散」,俄國、中國、英國、法國都有核武,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北韓,還有未聲明有核武的伊朗、以色列,這些國家都有志一同地認為有核武才是大國的基本配備;接著大家都知道了,我們現就生活在全球至少有9,000顆核子彈頭的時代

核武引發軍備競賽,各國極力發展各式裝載核武的飛彈─短程、中程、長程,連北韓這種全球倒數的窮國,亦擁核自重。

奧本海默為了不讓他成為「世界的毀滅者」,他在擔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期間,也積極利用其影響力,要求國際社會對核能進行管控,以避免美國與蘇聯發生核軍備競賽,防止核武器開發技術四處擴散。

還好,自1960年美蘇開始各式飛彈管制與裁減核武的措施,但為了避免「相互保證毀滅」,核子器與飛彈還是愈做愈多。其中,很重要的限武條約之一便是《核武禁擴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簡稱NPT),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90個國家與地區簽署了該條約。而沒有簽署這項條約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南蘇丹和以色列,北韓加入又退出,現在全球也都知道北韓的司馬昭之心。

《奧本海默》導演諾蘭以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的對話作為整劇的收尾,相信這也是諾蘭對核子武器的結論。

奧本海默:「當我帶著這些計算來找你時,曾以為我們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摧毀整個世界……」

愛因斯坦:「我記得很清楚,那又怎麼樣?」

奧本海默:「我想我們真的做到了。」

(J. Robert Oppenheimer: When I came to you with those calculations, we thought we might start a chain reaction that would destroy the entire world

Albert Einstein: I remember it well. What of it?

J. Robert Oppenheimer: I believe we did.

如拒絕研發核武的愛因斯坦所說:「判斷自己或別人的科學理論時,他會自問如果自己是上帝,是否會用這種方式創造宇宙的。」人類引以為傲的科技進步主義,因著核武的誕生,出現其限制與弔詭之處,

我的結論則是,和平的維持不是靠武器,而是靠秉公行義的人心。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健保制度與未來》增加預算就能解決問題?關鍵在醫療必須先「減供」
打房喊很大聲 囤房人數卻不減反增 張金鶚:民眾不認為政府是「來真的」
學歷貶值?5成企業透露「免經驗」職缺高學歷給薪不會比較高 專家曝職場最怕「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