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生潰瘍性結腸炎 一天拉十幾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開學壓力大,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但醫師提醒,若腹瀉持續 6週以上,且合併有大量血便,極有可能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一名在澎湖讀書的女大生,因反覆腹痛、血便、腹瀉,一天拉肚子高達 10幾次,原以為吃壞肚子,自行服用腸胃藥,但病情惡化,經常後送回台治療,嚴重影響到課業與生活品質。後來確診是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經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已趨穩定。
台大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醫師李宗錞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嚴重腸道免疫疾病,主要分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國內每年約新增 120例克隆氏症及 4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好發於 20∼ 40歲。
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反覆時常腹瀉、大便有血、發燒、疲憊、體重減輕、貧血,嚴重恐併發腸阻塞、腸穿孔、肛門膿瘍等,症狀雖與腸胃炎相似,但服用腸胃藥後,症狀仍持續出現,甚至出現血便,若未及時就醫,可能演變成腸道穿孔,需切除潰爛腸子,甚至因而成為短腸症,需終生使用靜脈營養補充養分。
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症混淆,多數病人平均多耗費 2∼ 3年才確診。李宗錞表示,大腸激躁症是因為緊張、壓力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使腸道蠕動不正常收縮導致腹瀉,且大腸激躁症並非腸道發炎,所以不會有血便。因此,倘若上述症狀持續 6週以上,且合併有大量血便,極有可能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天祐指出,慢性腸道發炎疾病需長期控制,根據病患病情程度選擇藥物治療,輕度患者可使用包括 5-ASA藥物、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等傳統藥物治療;嚴重腹瀉、血便及曾經手術治療者,建議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能有效緩解腸胃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