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搬家後膝蓋「腫成麵龜」 千里尋醫重燃「膝」望

醫師簡松雄表示,生長痛通常在15歲以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 (記者王正平攝)
醫師簡松雄表示,生長痛通常在15歲以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30歲王姓女子搬家後左膝突然「腫成麵龜」無法走路,X光檢查發現脛骨平台關節軟骨損壞,診斷為膝關節炎第3級,且膝外翻已影響身體結構造成體態改變。經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第4天已可由醫師牽著練習走路,出院後積極復健,下肢肌力進步快速。

追溯王女病史,在19歲時左小腿痛了2、3個月,初期以為是運動傷害;因疼痛持續,診斷為「左小腿脛骨惡性骨腫瘤」,接受「液態氮冷凍」及回收自體骨的「生物性重建手術」。因腫瘤侵犯膝軟骨導致損壞,生物性重建術後幾年關節開始疼痛,提早發生繼發性關節炎;接受玻尿酸注射開始尚有效果,之後多年來每到冬天就腳痛且運動受限,考量未來有懷孕計畫,決定接受膝關節置換。

高雄七賢骨科副院長簡松雄於日本受過骨腫瘤訓練且經驗豐富。他表示,生長痛通常在15歲以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因醫療日新月異,呼籲骨腫瘤治療與關節置換後,即使恢復正常活動力仍需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