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手譯員」廖曉彤 鼓勵聾人「看」見音樂

記者周毓洵/臺北報導

曾在舞台劇中飾演手譯員的美女演員廖曉彤,因為聾人子女的身份,讓她自小擅長手語,比別人多了一份上天給的禮物,也因父母的關係,她更關心聾人議題,最近更發起「聲音藏在─創造聾人音樂友善環境」計畫,將流行音樂以手語的方式表達,讓聾人「看」見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美妙。

廖曉彤在「聲音藏在─創造聾人音樂友善環境」計畫中,訪問了4位聾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讓他們用肢體與圖畫的方式,表達自己感受到的音樂是什麼模樣。她說:「音樂不是只是用耳朵去聽,可以用各種感官去體驗。」

首支訪談影片已上線,11月與12月將會各推出一支運用友善的手語表達和視覺效果,製作聾人與聽人都能欣賞的音樂錄影帶,希望鼓勵聾人們不要因為自身限制,停止自己感受音樂的能力,並積極尋找更適合自己享受音樂的形式。

廖曉彤從小只能透過手語和父母溝通,因此養成她放棄溝通、拒絕對話,什麼事都自己處理的獨立個性,小學一年級時,廖曉彤有次忘了帶美術用品,「我知道我打電話回家也沒用,但我還是照常跟著同學一起排隊,輪到我的時候,我撥給我的阿姨,電話一接起來,我馬上對著阿姨說:『媽,我忘記帶美術用品了,可以幫我送來嗎?』」

這樣如此壓抑及偽裝的狀態,直到廖曉彤投入表演後才懂得釋放,心也慢慢找回平靜。由於自己在藝術中享受到的愉悅及滿足,讓廖曉彤重新思考,身為聾人的父母是否也能像大家一樣享受各種娛樂?她還記得首次演出舞台劇時,曾邀請母親到場觀賞,但母親卻搖搖頭說不要,「我看不懂舞台劇,聽不到他們在說什麼,很無聊會睡著。」她才驚覺:「舞台劇沒有手語翻譯,就像一般人看劇沒有聲音也沒有字幕,只能靠著演員的肢體與表情猜測劇情,那鐵定很無聊。」

廖曉彤表示,聾人群體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尤其從外觀看來與大眾無異,所以權益常常被忽視,「連我有時也會忘記父母也有享受娛樂的需求。」即使現在在藝文場所都能享受優惠,也因為展演內容並無手語同步演繹、翻譯或其他轉譯形式,使得聾人就算進得去場館,也無法沈浸於表演當中,造成「票買得到,表演看不到」,希望藉由此次計劃,搭起聾人與音樂世界的橋樑, 讓音樂悄無聲息,讓無聲的世界充滿音響。

廖曉彤(左)在「聲音藏在─創造聾人音樂友善環境」計畫中,訪問了4位聾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聲音藏在提供)

廖曉彤(左)的父母都是聾人,卻能快樂的享受音樂。(聲音藏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