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羅伊訴韋德案」起源:當年羅伊欲拿掉的胎兒長大成人,她如何看待生母與墮胎問題?

美國半世紀以來就「羅伊訴韋德案」的墮胎權與胎兒生命權問題爭執不休。在掀起政治司法風暴的爭議核心,隱姓埋名的不僅有原告,還有當時她肚子裡的胎兒。

1969年9月,21歲德州女性麥科維(Norma McCorvey)發現自己又懷孕了。她養不起孩子,先前生的兩個女兒都被收養。這次她想要墮胎,終止非預期妊娠,但是德州只允許在胎兒足月且威脅到孕婦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墮胎,走投無路的麥科維最後在律師的協助下,化名詹・羅伊(Jane Roe)提告德州政府。

官司耗時3年,一路打到聯邦最高法院。1973年1月「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公開之前,麥科維誕下第三胎,是健康可愛的女嬰。新生兒的命運正如之前兩位同母異父的姊姊,也被別人收養了。

美國一位名叫普拉格(Joshua Prager)的記者得知麥科維從未進行人工流產之後,對改變一切爭議的起源──「羅伊寶寶」(The Roe Baby)──的身分特別感興趣,這幾十年來,擁護生命(pro-life)陣營將這差點不能誕生的女嬰視為應該反墮胎的鮮活案例。普拉格很想聽聽她對這一切的意見,了解她對生母的看法。

2022年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Wade)」判決,反墮胎人士欣喜欲狂(AP)
2022年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Wade)」判決,反墮胎人士欣喜欲狂(AP)

2022年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Wade)」判決,反墮胎人士欣喜欲狂(AP)

調查時,普拉格發現麥科維的其他親生孩子也在努力尋找彼此。他說:「我是讓他們團聚在一起的那個人,那是一個非常、非常戲劇性的時刻。」

普拉格2021年出版《羅伊家族:一個美國故事》(The Family Roe: an American Story.,暫譯)一書,首次公布「羅伊寶寶」的真實身分:1970年6月2日出生在德州達拉斯(Dallas)的雪萊‧林恩‧桑頓(Shelley Lynn Thornton),3天大時,被德州不孕婦女施密特(Ruth Schmidt)和未婚夫桑頓(Billy Thornton)收養。

今年6月27日,雪萊在聯邦最高法院推翻「羅伊案」後,向美國廣播公司(ABC)發表了一份聲明:「女人的選擇、發聲和個人自由,有太多次是由別人為她決定。我一直被綑綁在羅伊訴韋德案的核心,所以我對這件事情尤有獨特立場──我相信墮胎是一種個人隱私的醫療選擇,應由女人、她家人和醫生討論做出。我們以前曾生活在充滿不確定和不安全感的時代,現在這樣一項基本權利被剝奪了、這項裁決被推翻,讓我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差點被墮胎的孩子

在此之前,雪萊就像她的生母一樣,在支持墮胎選擇權與保護胎兒的立場之間擺盪。雪萊不想要為任何陣營站邊,也不想被利用。一切要從她的生命故事說起。

普拉格在《羅伊家族:一個美國故事》書中寫道,羅伊案裁決通過時,雪萊只有兩歲多,養父母不曉得孩子生母是誰,更不曉得這翻天覆地的判決就與孩子有關。但是施密特和桑頓從律師那裡得知,雪萊有兩個同母異父的姐妹,他們誠實地告訴雪萊這些消息。

5歲時,雪萊開始好奇是誰造就了她的藍眼睛、害羞個性和對粉紅色的喜愛,她幻想說不定親生父母是貓王(Elvis Presley)和演員安瑪格麗特(Ann-Margret)。她還想知道親生姐姐是誰,為此她認真觀察公園裡的小女孩,或嘗試打電話給市政廳詢問消息。

她的童年也經常陷入焦慮,當她養父喝醉酒對養母施暴。雪萊記得,1980年的某一天,養父母分開,施密特說桑頓不會再回家了。接著為了躲避桑頓,雪萊帶她搬到西雅圖。雪萊15歲時注意到,自己有時會焦慮到手顫,還出現憂鬱症的症狀。她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只知道自己很渴望有一天能找到一個永遠相伴的愛人。

在桑頓離家幾十年後,成年的雪萊突然發現,她從有記憶以來就是容易感到不安,這也許是在她出生之前就有的心情。她解釋:「當有些人懷孕而且不想要這孩子的時候,孩子長大也會發現自己是不被期待出生的。」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雪萊與生母的緊張關係

《羅伊家族:一個美國故事》指出,1989年4月,公開真實身分的麥科維宣布她希望找到第三個孩子。八卦小報《國家詢問報》找上一位名叫漢夫特(Toby Hanft)的專業偵探,她長期收錢幫忙客戶尋人。漢夫特對墮胎抱持非常強烈的反對立場,所以她很高興能獲得《國家詢問報》的委託,心想這下可以紅了。

漢夫特和《國家詢問報》記者菲茨(Reggie Fitz)親自飛到西雅圖,找上雪萊與施密特。漢夫特自我介紹稱,她是雪萊生母派來的人,雪萊當場喜極而泣,拋棄她的人居然想知道她過得好不好,她一生都在尋找的答案近在眼前。

漢夫特說她的生母是諾瑪‧麥科維,她顯然沒聽過這個名字,漢夫特開始談起「羅伊訴韋德」、意外懷孕和墮胎的話題,施密特插話道:「我們不支持墮胎。」漢夫特轉向她說:「不幸的是,你的生母正是詹・羅伊。」雪萊在那之前並不了解墮胎議題,她只有在同年播映的電視劇《羅伊訴韋德》(Roe vs. Wade)中看過荷莉杭特(Holly Hunter)飾演的「詹‧羅伊」,而且她覺得「詹‧羅伊」不對。

「我唯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這個人所做的事情讓人們可以出去亂交。」雪萊一生都想知道出生的真相,現在得知原來她的生母不是幻想中的美麗演員,而是墮胎的代名詞,這讓她哭了出來。漢夫特和菲茨向雪萊提出了19歲女孩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支持墮胎選擇權還是胎兒生命權?」她回憶道:「他們一直問我站在哪一邊。」

為了釐清媒體找上門的混亂狀況,雪萊希望能與親生母親取得聯繫。兩人第一次通話時,麥科維解釋了棄養她是因為「知道無法盡到養育責任」,但「一直」都在想她。麥科維還提議希望雪萊跟她一起接受《國家詢問報》採訪,這讓雪萊很擔憂,因為她一點都不想曝光身分,或讓大眾再看到「羅伊寶寶」的消息。

1989年6月,《國家詢問報》刊出「找到羅伊寶寶」的報導,儘管並沒有曝光雪萊的真實身分,但反墮胎陣營立刻大做文章說:「德州法律實際上挽救了這名19歲女子的生命。如果羅伊案判決被推翻,就能拯救其他無數人。」這件事對雪萊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影響,她開始擔心有一天會有人違背她的意願,向全世界大聲宣告她就是「羅伊寶寶」。

1991年初,雪萊懷孕了,她「一點也不想」當媽媽,男朋友道格(Doug)暗示她應該考慮墮胎。年輕的雪萊曾認為墮胎是絕對錯誤的,但由於找到生母的關係,她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現在她認為,墮胎法應該不受宗教和政治的影響,尤其反墮胎陣營的宗教狂熱讓她感到不舒服。但雪萊也未接受墮胎選擇權,生母支持選擇,墮胎會讓她和生母沒有什麼分別。所以雪萊決定結婚,生下孩子,她堅持:「我這一輩子不會墮胎。」

婚後,雪萊對生母仍保持警惕。在某種程度上,麥科維似乎理解雪萊的心情。「你怎麼可能和一個想要墮掉你的人說話?」麥科維當時曾這樣告訴一位記者。

1994年春天,麥科維打電話給雪萊說她與同性伴侶岡薩雷茲(Connie Gonzalez)想登門拜訪,母女倆很快就吵了起來。雪萊回憶道,她表達希望生母和她的伴侶能在孫子面前「檢點」一點,「我要如何向一個3歲孩子解釋這個人不僅是你的祖母,而且她親吻的是女人?」

麥科維氣得沖雪萊大喊大叫,說雪萊應該感謝她。雪萊問為什麼,麥科維說,應該感謝她沒有墮胎。雪萊震驚極了,她說:「我當時想『什麼?!』我難道應該感謝她生下我之後,把我送走?我告訴她,我永遠、永遠不會感謝她沒有拿掉我。」一怒之下,掛斷了電話。

雪萊試圖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她不希望孩子自認為是父母的負擔或不被愛著。她向孩子坦承她是被收養的,然而她盡最大努力將生母當成祕密,絕口不提有關「詹‧羅伊」的事情。

但雪萊不可能完全屏蔽生母與墮胎相關新聞。麥科維常稱羅伊案為「我的法律」,隨著時間過去,雪萊也開始對這案子產生關心與執著。畢竟,這一切由她而起。2000年代,她忍不住好奇上網搜尋生母最新的消息,了解跟「羅伊寶寶」有關的資料,並得知反墮胎陣營將「羅伊寶寶」當成生命權的象徵。

這一切雪萊都不以為然,她不想被宣傳利用:「我與羅伊案的聯繫,僅止於我是羅伊腹中的胎兒。」2012年12月,42歲的她不想再隱瞞和感到焦慮,主動向記者普拉格公開她的生命故事。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左)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左)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左)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詹・羅伊的孩子們

2013年3月,在普拉格的牽線下,雪萊和姐姐梅莉莎(Melissa)和珍妮佛(Jennifer)終於相見。普拉格得知她們「一直在拼命尋找彼此」,便為她們安排見面。他說,雖然現在她們的關係並不是特別親密,但當天的聚會很溫馨,「我坐下來,聽著她們談論所有的共同點,就是失散已久的兄弟姐妹可能會在彼此身上發現的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之處以及不同之處。」

普拉格在書中寫道,大姊梅利莎是由麥科維的母親撫養長大的,她跟麥科維較常聯繫。二姊珍妮佛表示過去從不知道生母是誰,也不知道羅伊訴韋德案。她們接受了彼此長得不同的地方,暗示著她們有不同的父親;她們的相似之處正是生母帶來的陰影,只有梅利莎真正了解母親,珍妮佛表示想見母親一面,雪萊還在猶豫要不要也見見母親。

近四年後,2017年2月,梅利莎通知妹妹們,麥科維在德州一家醫院插管,剩下的時間不多。雪萊在亞利桑那州的家中焦慮得走來走去,「然後一切就來不及了」。雪萊說,她一直默默希望,有一天麥科維能真正在乎她生下的孩子,在得知麥科維病危後,她強烈感受到了內心的這種渴望,「我希望她能體驗這種愛人的快樂。」雪萊始終沒有去見麥科維一面。

雪萊最終認為,如果說她這名「羅伊寶寶」可以象徵些什麼,那顯然不是生命多麼神聖,而是當一個人在不被期望的情況下誕生,他的生命會有多少苦難。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成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瑞典、芬蘭加入北約》土耳其談妥條件放行 俄羅斯揚言部署核武反制!
相關報導》 女性墮胎權保衛戰》與美國唱反調!以色列放寬規定:女性擁有完全的身體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