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新電影」從性別角度回望臺灣電影史

記者王丹荷/綜合報導

在臺灣新電影時期,女性是隱性卻關鍵的存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繼2022年「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專題延續,在今年6月以「她」的視角回望臺灣新電影時期,舉辦「她的新電影」專題,放映珍貴少見的女性影人作品,讓過去幕前幕後的她們成為今日的主角,揭示新電影時期的多重敘事。

說起1980年代的臺灣新電影時期,一定聽過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等赫赫有名的電影人,但這些耳熟能詳的創作者中,完全沒有女性的身影!80年代,隨著臺灣社會的女性自覺與女權運動興起,內容已開始出現對女性形象的多元呈現,給人前衛進步的印象,但當時的電影產業本身仍傳統刻板地由男性主導。

女性難以獲得與成就相應的認可與機會,在大量的新電影論述中少見她們的貢獻與足跡。少數女電影工作者如張艾嘉、王小棣、黃玉珊雖時常與「新電影」有所連結,但3人的長片創作並非在新電影的脈絡下完成—嚴格來說,臺灣新電影的女性導演是缺席的。

「她的新電影」專題分為兩大單元:「新電影裡的她」和「新電影外的她」,包含《最愛》、《落山風》等29部作品。前者探索新電影中不同位置的女性電影工作者的貢獻,比方在多部新電影作品擔任副導,且與侯孝賢、陳坤厚、張華坤共組萬年青電影公司的許淑真,後者則展映80、90年代在新電影歷史論述視野之外的女性創作者與作品,這些紀錄片、實驗電影從未進入新電影論述的視野,但它們真切地描繪女性影人們相似的生命經驗,更體現出這股源源不絕的女性創作能量。

「她的新電影」專題開幕片特別選映由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曾壯祥導演的《殺夫》(1984),進行亞洲首映。本片改編李昂1983年獲獎同名小說作品,故事深刻描繪當代社會對女性的凝視與期待,適切地呼應專題概念,具有其不可取代的象徵意義。《殺夫》數位修復版同時剛結束在義大利遠東影展的世界首映,入選回顧單元(Retrospective),此外,還有藝術家洪瑋伶策劃的延伸實體展覽「當她們做電影」,以及近130頁的重量級專題別冊和多場講座,將帶大家更深入了解新電影背後故事及女性電影工作者的貢獻。

⠀ 本單元展名選擇「她」而非「她們」,是因為相對於新電影的男性同儕,這些女性影人在當時難以形成集結的力量,進而組成互持的共同體;並強調以個體視角重新凝視新電影,揭示各自的生命歷程和電影視野,重構另一種時代敘事,對新電影進行再想像。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

張艾嘉(左)因《最愛》入圍第2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雙提名,最後封后。(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由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曾壯祥導演的《殺夫》(1984)改編李昂1983年獲獎同名小說作品。(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許淑真在楊德昌導演作品《海灘的一天》出鏡擔任臨演的畫面。(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