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經驗成養分 張菁珊譜寫台灣樂曲

從國慶日組曲《音樂百年》、為高雄量身打造的管弦樂曲《自由的枷鎖》,到今年初台鐵跨日班車鳴日號的《鳴日號組曲》,短短半年內,年僅28歲的作曲家張菁珊,發表多首以台灣為題材的管弦樂曲,現人在洛杉磯的她表示,希望她的音樂能做到讓觀眾一聽就明白,「不需要透過文字輔助,也能感受到我想說的內容,這也是好萊塢配樂帶給我的訓練。」

張菁珊是蘇黎世電影節國際電影配樂金眼獎得主,現在是好萊塢作曲家湯姆.霍肯伯格(Tom Holkenborg)工作室團隊成員,她擁有紐約大學影視配樂碩士學位,出生於1994年,來自台北,國中時期作曲師承金希文,高中就讀師大附中音樂班,畢業後赴美就讀伊士曼音樂院,大三下學期接觸獨立電影製作,學習使用音樂軟體以及混音技術,讓她發現一片新天地。

張菁珊表示,電影配樂多是混和電子音源加上實體管弦樂團,在《自由的枷鎖》裡,她試著以電影配樂的方式,譜寫管弦樂曲,描寫台灣民主的過程,從嚴肅的戒嚴氣氛,寫到民主成形的開闊感,「對管弦樂團團員而言,音型和演奏方式可能不是平常習慣的樣子,但我希望能和觀眾分享電影音樂對我的作曲有什麼樣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百年》組曲裡的曲目,包括〈登山列車〉(高一生原創)、〈望春風〉(鄧雨賢原創)、〈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呂泉生原創)等。都是觀眾熟悉的曲目,要如何編出新意?張菁珊表示,一開始的〈登山列車〉,有揭開序幕的感覺,如同號角響起,之後接到聽眾耳熟能詳的〈望春風〉。

張菁珊表示,她編曲時,希望能做到東、西方融合,一些平常聽的電影配樂和古典音樂作品,也常常帶給她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