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群眾演員 華人另類謀生

好萊塢群眾演員這一行,從20世紀30年開始在洛杉磯華埠生根發芽,將近一個世紀開花結果,雖然潮起潮落,但至今不衰。

老一輩的華埠人還記得,1937年根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小說改變的電影《The Good Earth》,開啟了好萊塢在洛杉磯華埠電影片場的珍貴記憶,華人群眾演員這一行,從那時開始落下種子,成為早期洛杉磯華人在雜貨店和洗衣店之外另類的謀生方式。90年代後期的《紅角落》和2004年《The Terminal》,再度掀起了華人新移民大規模群演高潮,帶動起好萊塢至今不衰的華人群演行業。

片場管吃喝 輕鬆又好玩

90年代來美國旅遊探親的北京人李彤說,他從來沒有想到,他來美國探親旅遊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到好萊塢當群眾演員,非常獨特的經歷。

李彤回憶,有天他在美國大公司工作的哥哥回來說,一個在好萊塢工作的朋友正在找華人群眾演員,每次工作管吃管喝,還有報酬。他一聽,立馬說「我去」。

幾乎沒有什麼特別要求,填上自己的基本聯絡信息,承諾按時、按要求著裝到場,李彤很快就成了一名群眾演員。「很多時候並不知道拍的什麼片子,你只要按照要求往前走,或往後走就行。」李彤回憶,他當時沒有汽車,每次出戲的日子,劇組選角負責人清晨4點左右就會開車到住處來接人,一個多小時後一大車人拉到片場,有時晚上11點才送回家,但大家都樂此不疲。

他說,當時自己英文並不好,但群演們大多是講國語和粵語的華人,各行各業,休息時總有說不完的故事。比如有的是飛行員,有的是運動員,也有大廚和家庭主婦,共同的特點是喜歡電影,工作時間靈活,「片場豐富的吃喝讓人記憶深刻。」

盡量少露面 戲約就會多

群眾演員都希望變成正式演員,名利雙收。但李彤在拍戲中發現,群演要「轉正」,難上加難,而群演要獲得更多拍攝機會,就要提高自己被重複使用的價值,盡量避免露面,因為在鏡頭前出現過正面,就可能失去下一次參加群演的機會,所以每次鏡頭靠近時,他會有意地轉過身去,給攝影師一個背影。這一動作果然有效,他多次接到電話邀請去群演。

陳保爾、馬曉玲 功不可沒

說起過去30年中國新移民進入好萊塢電影群演行業,來自上海的陳保爾、馬曉玲夫婦功不可沒。一波又一波的華人經陳保爾等介紹進入好萊塢群演行業,為一部一部的好萊塢電影提供了華人元素。

從90年代起在好萊塢活躍30多年,資深電影人陳保爾笑說,記不清拍了多少片子,「某種意義上講,當群演拍電影就是熬時間」,尤其是小角色,正式拍攝可能只有幾分鐘,但前後準備和等待常常十多個小時。但即便這樣,他喜歡這一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夠學到不少東西;很多大明星是從群眾演員開始的。

從1990年到新冠疫情前退休,陳保爾除了做演員拍電影電視外,還擔任過選角導演,也指導學生拍片,參與大投資影片的編劇和製作。他先後在Deadly weapon、紅角落、Boston league等劇組中擔任選角助理,以華裔的語言和人脈優勢,幫助劇組尋找有中國功夫、或拉麵、變臉、雜技等特殊技能的華人演員,成了好萊塢與華人社區的橋梁。

「90年代中後期洛杉磯地區來自中國大陸的新僑並不多,很多人畢業後忙著賺大錢,願意進入好萊塢的不多,所以我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缺。」陳保爾很快發現,好萊塢的導演對電影中華人形象的理解,還停留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廣東移民身上,認為比較矮小、顴骨較突出或眼睛較小。他開始給好萊塢的選角導演們上課,糾正他們觀念,告訴他們中國人長相有南北之分,東西城鄉也各有特點,讓好萊塢對華人長相有新的審美標準。

單日收入高 但非天天有

陳保爾表示,近年好萊塢群眾演員一天報酬為180元左右,8到12小時報酬為正常工資的一倍半。連續工作時間超過15小時,則以黃金時間(golden time)計算,就是加一天工資。但缺點是「三天曬網,兩天打魚」,收入不固定,時間不固定,生活缺乏規律,不過拍電影電視其樂無窮,也是行內人才知道。

好萊塢資深群演Chen Chen Julian表示,這些年華人群眾演員能夠拿到有台詞的角色越來越難,很難只靠演戲養活自己,群演的工作機會也很不穩定。據她所知,不僅是華人,在美國的工會演員,年薪超過2萬元的臨演不到一半。

Chen Chen Julian是2013年至今仍在好萊塢活躍的群演之一,拍過很多短片,其中三、四部長片中有台詞角色,在美劇《The Rookie》、《 For All Mankind》都說了話。她表示,做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英文口音是大挑戰,加上亞洲人在美國的影視並非主流,導致角色受限。但她表示,能夠在鏡頭前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詮釋角色,是很神奇的超越自我的體驗,尤其是在影視成品中看到自己表演,那種喜悅,難以言喻。

好萊塢資深群演表示,有時獲得說話機會的群演台詞可能在後期剪輯時去掉,但收入並不受影響,影片每次播出,也依然會收到支票,因為好萊塢的報酬是按照原始合同給付,而不以影片最後完成的版本為參考,相當人性。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華二代返中 持美國護照被要求辦旅行證
熱浪襲人 為什麼逾80%東亞裔幾乎沒有體味?專家這樣說
三種情況 華二代赴華須申請旅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