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對解封的恐懼,避免落入贏家詛咒?

對未知事物恐懼是生物的本能。心理學家說,在正常狀態下,我們腦袋裡會對不同事物建立起相對應的好惡等情緒,這樣的認知可能來自於親身的接觸經驗,也可能學習或模仿自他人。

但當一個全新事物出現時,由於認知中缺少對應的模型,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置,往往會產生無限的恐懼。

趨吉避兇並沒有錯,但是在真實環境裡,如果「莫名的恐懼」造成日常作息或工作的障礙,就必須尋求解決的方法。

由崇越集團代為經營管理的台北大學運動中心,開辦有兒童游泳訓練班。日前台南市前副市長顏純左醫師前來參觀,正巧看見小朋友的泳訓過程;小朋友認真學習游泳技巧,但在水中一換氣就嗆到,幾次下來,因為害怕嗆水,結果連原先學會的技巧也忘掉了。

顏醫師看到這個狀況就建議,先在池畔訓練小朋友划水姿勢和技巧,下水後不急著學換氣,先咬著浮潛用的呼吸管練習;等到技巧熟練了,對嗆水的恐懼心理也消褪了,再進到換氣階段的訓練。

困難的事拆分為不同步驟,成功機率便大增

顯然,困難的事若能分拆為不同的步驟,再依序學習相關技巧,成功的機率便會大增。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認為,「今天」領導者面對「變遷」與「挑戰」的能力比以前更為重要。

這句話是在20多年前說的,現在看來仍然適用。尤其企業、組織或政府部門的領導人,每天面對快速的變遷與陌生的挑戰都比昨天多更多,但是優秀的領導人能依循所受過的科學訓練和多年累積的經驗,在一片混沌中,摸索出一條成功路徑。

COVID-19疫情趨緩,全球多數國家開始陸續解封,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COVID-19疫情趨緩,全球多數國家開始陸續解封,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封鎖二年多後,大多數國家已相繼解封。當COVID-19疫情稍緩,全球的關注焦點立刻轉移至煙硝漫天的俄烏戰事,與燎原的通膨之火,各國領導人無不為此焦頭爛額;這樣的場景再次呼應了20年前杜拉克的提示。

在經濟困境與民意壓力等因素下,主要國家不同程度的解封已勢在必行;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大幅鬆綁邊境管制時,台灣若仍「固守」防線,將很快淪為防疫孤兒——你不讓人家來,人家也不讓你去

這對一般民眾觀光旅遊的影響或許還算小事,但對企業界商務考察談判的衝擊就非同小可了。

贏家的詛咒:過去的成功戰術能適用新戰役嗎?

當一個人或組織過去的表現極其優秀,但卻執著於以往的榮光而漠視環境的變化,也不願接受改變的建議,到了下一輪的競爭中便敗下陣來。老外稱這種現象為「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上個世紀的手機霸主NOKIA便見證了這個血淋淋的過程。

台灣的防疫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隨著病毒的演化,重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國際主流防疫思維也從清零、防堵到共存、治療;此刻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過去成功的戰術,在新的戰役中還適用嗎?

當然,防疫政策大轉彎必然會引起很多的不安,但正如同開頭所提的,對改變的未知結果感到恐懼是正常反應,但是我們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可靠的數據,擬訂適宜的方式來進行。

醫療量能足夠,與國際同步放寬管制

只要醫療量能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確診數量,其實可以更開放的態度,漸次降低防疫的強度;就像初學者咬著呼吸管下水,等習慣了水裡的活動,心中的恐懼也自然消除了。

任何決策都要考慮各種成本/效益因子,有些因子可量化,有些則不容易量化。以降低防疫層級來看,台灣在過去二年打下了良好基礎,可以最精簡、有效率的醫療能量,配合絕大多數擁有正確衛生習慣的民眾,相信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境內境外的經濟活動絕非難事。

再想想,與國際同步放寬管制,好像也沒那麼恐怖吧!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解封不是一次到位!從醫療教育角度分析遲滯性
在Omicron中,思考重啟國門的可能!
Omicron救人類?防疫重整,中國式清零最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