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吃」為濕地保育加分 台江赤嘴仔、龍鬚菜泥灘地採集正當時

濕地不僅是黑面琵鷺物產豐富的餐桌,更是人類長久以來採捕海藻貝類之地。位於曾文溪口與北側水門之間,近300公頃、當地俗稱「十份仔」(十份里)的泥灘地,不但是黑面琵鷺保護區,也允許既有漁業行為採捕。在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研究團隊合力下,結合科研發展管理策略,維繫了在地居民生計以及濕地生態。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按往例公告允許既有漁業行為採捕期間,設籍台南市七股區居民,經申請可進入採捕三種貝類。研究團隊今年進一步建議採集俗稱「龍鬚菜」的海藻,兼顧濕地健康。未來,透過台江龍鬚菜上市,消費者有望與黑面琵鷺同桌共食。

人與鳥分享餐桌 共享濕地資源

連續幾年,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開放人力採捕文蛤、赤嘴(環文蛤)及竹蟶(音同撐)等貝類,訂為5月15日至7月31日,一來避開黑面琵鷺來台度冬期間,同時考慮環文蛤8到10月產卵高峰期。另一方面,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持續監測濕地上的既有利用行為,不損及濕地品質。此外,延續往年分區管理開放採捕措施,劃定南、北二分區(依據現場插旗標識),今年輪換北分區為開放採捕區。

台江處指出,此保護區主要保育目的,在保護瀕臨絕種鳥類黑面琵鷺及伴隨而來的候鳥們,其中包括大白鷺、蒼鷺、中白鷺、裡海燕鷗等,此群候鳥大約在每年9月開始陸續到這裡度冬或過境,而這些候鳥大都以魚蝦為主覓食;然而,在地漁民採捕種類都以文蛤與環文蛤為大宗,而這兩種貝類都不是候鳥們覓食的食物。

台江處委託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邱郁文團隊持續監測,從水質、底質,以及貝類生態、漁民採捕量以及貝類大小,一探濕地究竟。邱郁文認為,開放居民採捕貝類,並不影響候鳥覓食,反而維持居民傳統生計;而居民採捕過程,適度的踩踏擾動濕地,能維持濕地樣態避免陸化,兼顧生態保育。

為使居民既有採捕與生態共榮  十幾年不忘監測濕地品質

環文蛤具有經濟價值,居民採集的慣習早於國家公園成立。為了維持這項既有利用,台江國家公園遂利用黑面琵鷺北返、棲地空出的這段期間,讓居民回來利用這片泥灘地。手工採集、並集中於幾類貝類,尤以環文蛤產量最為穩定。2011年開放採捕,監測調查計畫也隨之展開,2012年管理經營跟進。

「自然濕地或可自然演替,但這塊濕地保育的目標是黑面琵鷺,必須經營成黑面琵鷺能夠來、有東西吃的棲地。」邱郁文說,因此環境品質的監測控管、保留傳統漁業,讓在地居民不歸罪給黑面琵鷺,反而感受到,就是黑面琵鷺才得以維持挖掘採捕的慣習。而環文蛤是居民生活記憶中的元素,「找回環文蛤,就留住居民的愛,這個棲地才有共同的努力方向。」邱郁文小結。

台江龍鬚菜採集。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提供
台江龍鬚菜採集。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提供

根據台江處統計,2012年起,居民採捕的文蛤與環文蛤總重量皆穩定成長中,到了2018、2019年,採捕總重量明顯下降;該處依據專家學者建議,採取多項改善作為,包括分區開放、清除棲地內生長過多的紅樹林等;2020年與2022年(2021年因疫情關係暫停開放)居民採捕的經濟貝類總重量有明顯增加。

那麼近兩年監測有何發現呢?監測資料顯示,水質鹹度高以及氣溫高,影響赤嘴品質。2022~2023這兩年的監測發現,曾文溪口夏天鹽度偏高,甚至比海水鹹,水溫變化幅度也加大。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介於8.8~33.4℃,其中3~11月連續9個月,水溫超過30℃;比較往年高溫超過30℃之月份,多在4~10月間。

圖片來源:邱郁文提供
圖片來源:邱郁文提供

這段期間降雨量明顯少於前5年。「高溫少雨,是導致鹽度較往年高的原因。」邱郁文表示,環文蛤就住在土裡,濕地底質的營養源品質,將影響環文蛤數量與大小。

燒酒螺上的龍鬚菜  採集利用讓濕地更健康

2021年研究團隊建議新增龍鬚菜為開放採集對象。更早之前,在2020年即啟動龍鬚菜調查監測。邱郁文解釋,台江龍鬚菜好吃又便宜,居民曾反映,海菜放在哪裡不採集,放到爛很可惜。透過龍鬚菜每月變化監測,研究團隊得知它就長在燒酒螺的殼身上。

一開始,邱郁文不解,燒酒螺身上怎會附著藻類?進一步觀察,得知過完年後,燒酒螺身上開始附著龍鬚菜,隨著牠在泥灘地避免淹沒、小心爬行之際,龍鬚菜也跟著成長;它身上攔截的有機質,也供應燒酒螺養分。

龍鬚菜。圖片來源:邱郁文
龍鬚菜。圖片來源:邱郁文
台江龍鬚菜採集。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提供
台江龍鬚菜採集。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提供

7月的龍鬚菜長得最好,台江處試著讓居民採集,但居民反映此時的龍鬚菜「太老」、口感欠佳。研究團隊考慮,若不採龍鬚菜任它死亡、原地腐爛,養分原地釋放不利濕地品質。第二年提前採集時間,居民意願升高。採過之處,底質變好。

「龍鬚菜扮演的角色,有如將東側魚塭的營養源吸收、轉化成人類食物;若不採集,徒養濕地,無法為濕地加分。」邱郁文鼓勵居民採集,為台江的龍鬚菜以及延伸的產品發展品牌。至於龍鬚菜是誰?經邱郁文徵詢幾位專家,仍無定論,只知是海藻類的一種,因此以龍鬚菜概稱。

研究貝類的邱郁文,十幾年前受邀進入這片濕地進行監測,隨著調查數據的累積,台江處採納了研究結果及建議,滾動式調整管理經營之道,每年做一點修正,這幾年經營管理漸趨穩定。

邱郁文形容,過程有如「三軍大聯訓」。每次結論不管是縮短採捕期或每年換區採集,台江處科長王建智,總是帶著團隊到社區說明,包括為了讓週邊居民永續利用環文蛤,盤點東側魚塭養殖面貌;溝通養殖方式,避免水質優養化、底質劣化,影響濕地鹽化和陸化,或空拍地形變化及高低程差異的空戰,以及帶著人在灘地挖環文蛤的海軍陸戰,過程中展開無數多的調查研究。

「底質控制好,環文蛤就長得好,居民對這塊棲地就有信心,黑面琵鷺也住得快樂;此外,歡迎居民採集龍鬚菜,讓濕地更健康。」邱郁文總結說。

阿嬤採收龍鬚菜。圖片來源:邱郁文
阿嬤採收龍鬚菜。圖片來源:邱郁文

十份保護區保留既有採集由來 曾文溪口東側早期漁民開挖成魚塭,俗稱東魚塭,由台南市政府經營管理,讓當民漁民承租。為了引水進入東魚塭,曾文溪出海口北側灘地的水門,一路到東魚塭之間的灘地,原先設想是提供水流進入東魚塭使用,灘地因此成了一片水體交換地,成為水鳥習慣棲息之地。台江國家公園成立之後,維持泥灘樣態,經營黑面琵鷺以及水鳥們的棲息地。 保護區劃設前,當地居民主張,過去無論黑面琵鷺在或不在(過境或離開),他們都在此抓文蛤、竹蟶或環文蛤這類經濟作物,政府不能只顧鳥不顧人民肚腹。時任台南縣長的蘇煥智為此,與居民口頭約定,除了同意劃設保護區,之後,容許黑面琵鷺不在時,讓居民到灘地採捕。 只是,當時沒有管理,也未嚴格執行,只留下這個講法。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後,承襲這項約定,並讓約定成為經營管理的事項,並引入科研獲取科學數據,成為生態保育及保護區經營管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