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健康台灣」、解決健保財務困境?王正旭舉辦公聽會邀專家學者探討

如何有效健康投資、落實「健康台灣」的目標,是醫界目前最需要被關注的議題。(攝影/陳稚華)

我國近年「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佔GDP之比例多為6-7%,依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22年我國CHE佔GDP之比例為7%,對比鄰近國家日本(11.5%)、南韓(9.7%)以及其它OECD國家如澳洲(9.6%)、德國(12.7%)、美國(16.6%)低許多。

另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及衛福部統計,2022年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為1兆6951億元,佔當年GDP7.5%,對比其它OECD國家,也相對偏低。

有關目標設定、具體作為及途徑、預算財源及可能面臨的阻力與困境等面向,立法委員王正旭辦公室與台灣健康經濟學會14日上午舉辦「有效健康投資 落實健康台灣目標」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及行政部門一同探討。

各國在估算醫療費用會遇到哪些問題?

國立陽明交大醫務管理研究所所長、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黃心苑先指出,醫療保健支出的絕對金額無法反映出一個國家經濟體的成長,用醫療保健支出佔一個國家GDP的比例,才能反映一個國家對於醫療保健願意投入多少資源,也相當程度反映人民對於生命的價值,如何精準估算醫療保健支出,是討論這些議題的核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蒲正筠則提到,各國在估算SHA(System of Health Accounts,醫療費用)的常見問題包括:

1. 公部門(例如該國的衛福部)預算/支出未扣掉社會福利支出,因此造成醫療費用高估。

2. 自費醫療資料不足,或是直接引用國民所得資料,可能無法知道估算細節。

3. 長期照護採用總體數字(例如全國長照機構),而無法以ADL分類,造成醫療費用高估。

4. 外勞或看護工作項目不明,造成高估。而自費醫療,也一直是各國最難估算的一塊。

專家提到,自費醫療一直是各國最難估算的一塊。(圖片來源/蒲正筠

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許多國際指標為顧及各國經濟規模差異,常以佔GDP比重衡量(如研發經費佔GDP比率、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率等),雖然簡便,但易受各國GDP帳結構影響。「GDP由消費、投資、輸出與輸入構成,各項目佔比合計為100,當某項組成比重提高,其他項目佔比將相應降低,尤其我國輸出佔比大(112年佔比約65%),易影響各項佔比變化 。」

主計總處也提到,2021年我國出口大增29.3%,致名目GDP增8.8%,NHE(國民醫療保健支出)雖也增達7.6%,但佔GDP比重仍由2020年的7.40%降至7.32%。並提到,國際上衡量福祉的指標,如聯合國的HDI(人類發展指數),或OECD的BLI(美好生活指數),有關健康領域均以零歲平均餘命為指標,屬健康的成果(outcome)指標。

政府統計資料公開透明、中立、與國際接軌才能幫助民眾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先強調,政府統計資料的公開透明、方法學能與時俱進、資料蒐集分析與國際接軌、投入足夠的資源及人力,以及統計部門應維持適度中立性,避免陷入爭議,才能提供決策客觀且有價值的資訊給民眾。

周穎政進一步指出,一般而言,只看醫療保健支出的高低並無太大意義,重點在於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重以及其成長率。 「若單純只看醫療支出的金額,無法反映國家經濟體的成長,醫藥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是否提升到8%,還需學者關注的醫藥衛生費用的合理成長率(Growth Rate),而認清推動醫療費用成長的主要因素,才能對症下藥,像是醫療科技(Joseph Newhouse)所得的提高以及人口老化。」

周穎政也強調,醫療保健費用將隨所得增加更快速的增加,問題在於難以找到公共財政的方式(稅捐、保費)取得足夠的財源,若有更多研究,提供民眾、醫藥衛生界及決策官員正確的認知,會有更清晰的脈絡出現。

周穎政強調,政府統計資料的公開透明、方法學能與時俱進、資料蒐集分析與國際接軌,才能提供決策客觀且有價值的資訊給民眾。(圖片來源/FB直播截圖)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則提到,台灣健保已經成長到一個地步,「不是我們想像中拿出多少億就能解決問題,且健保收入過去跟大部分人的所得是綁在一起的,醫療保健的支出會大過GDP的成長,這在各國也都看到了,不過GDP的成長通常會大於薪資成長,但薪資成長通常又最慢。」

連賢明建議政府應翻轉健保費率結構,讓收入較高者付出較多費用,且提升長者健保費負擔比率,才能讓醫療保健支出成長趨勢與GDP接近,解決目前健保財務困境。

涂醒哲:唯有推動預防醫學,才能真正節省健保資源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暨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盧瑞芬提到,醫療保健的支出不是只有健保,還要看商業保險跟out-of-pocket(自費)的部分,「韓國這幾年來商保的部分增加很多,主要就是要去解決民眾自費一直增加的部分,政府目前完全沒有介入,但這也不是一個好現象。」

她表示,如果把第二層保險看成是一個政策性的保險,也就是政府公部門和私部門協力來做,才有機會解決醫療支出不夠的問題。「健康照護的資源投入是提升健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資源配置才是重點。 」

前行政院衛生署前署長涂醒哲則指出,20年前韓國平均餘命比台灣低2歲,但到了2022年,台灣平均餘命已比韓國少2歲以上,這是很嚴重的情況,且國家醫療支出面臨困難,政府卻不敢跟民眾要錢,只想到徵收菸捐、酒捐等方法。

20年前韓國平均餘命比台灣低2歲,但到了2022年,台灣平均餘命已比韓國少2歲以上。(圖片來源/涂醒哲

涂醒哲強調只有推動預防醫學、促進健康,才能夠真正節省健保資源。(圖片來源/FB直播截圖)

他認為政府和民眾、醫界都有責任,一同合作來提升健康投資,並強調只有推動預防醫學、促進健康,才能夠真正節省健保資源,而成立家庭責任醫師加上論人計酬作法,也能讓醫師主動來推動預防醫學。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黃珊珊告端木正!三張發票重創民眾黨 柯文哲還有司法危機要面對
詐騙太囂張!台灣人一年被騙走88億 監察院要行政院改善缺失
朱立倫15日率團訪美 藍委將赴芝加哥參加美國民主黨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