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估阿里雲?

上周公布的阿里巴巴集團2021財年財報中,阿里雲業務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全年營收601.2億元,同比上一財年的400億收入大幅增長50%。

但到了2021財年第四財季,其增幅卻有所放緩,儘管在全球雲計算巨頭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中,增速仍居前位,但阿里雲的增長底盤還穩嗎?

與此同時,雲釘一體化的戰略推出已有大半年,阿里雲變了,雲計算市場的增長邏輯也變了,到底該如何重估阿里雲價值?

全球份額上升,阿里雲底盤依然穩

時針撥回2015財年,彼時,阿里巴巴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當年阿里雲全年收入為12.71億元,到如今的601.2億元,7年間,阿里雲營收規模增長46倍。

不僅如此,在整個行業普遍虧損的情況下,阿里雲已經連續兩季度盈利,本財季阿里雲的經調整EBITA為盈利3.08億元,2020年同期為虧損1.79億元。

不妨橫向類比一下,2020年,亞馬遜雲服務(AWS)淨銷售額同比增長為30%,而2020財年,微軟智能雲的營收同比增長為24%,均低於阿里雲2021財年50%左右的全年同比增速。

當然,所謂水漲船高,阿里雲的高增長,受益於需求端的爆炸式增長。

Gartner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IT支出3.69萬億美元,中國IT支出2.8萬億人民幣,佔比約為11.65%,相對於中國GDP在全球16%的佔比,尚有顯著提升空間。

水大魚大,從長期來看,作為行業排頭兵的阿里雲,受益於行業增長紅利,高增長還將持續。

持續高增長之下,阿里雲的地位依然穩固。

Gartner報告顯示,全球IaaS雲基礎設施市場上,亞馬遜、微軟和阿里雲為前三位,其中,阿里雲的市場份額繼續提升,在全球IaaS市場佔有率由2019年的8.8%上升至2020年的9.5%,並在教育(第一)、銀行及證券(第三)、公用業務(第三)和零售(第三)等垂直領域呈現領先優勢。

其中,在亞太市場上,阿里雲更具優勢,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份額是微軟和亞馬遜的總和。

回到國內,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0年Q4中國公有云市場阿里雲以40.3%的市場份額,名列榜首。

而IaaS市場,由於需要廠商進行大規模的資金及技術投入,行業進入壁壘較高且規模效應顯著,因此,整體而言,只有獲得大量客戶的行業巨頭能夠最終實現盈利。

复盤全球IaaS發展數據來看,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Top5廠商市場份額由2015年的50%提升至2019年的75%左右,再到2020年的76.1%,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新晉挑戰者越發難以出頭,馬太效應明顯。

因此,綜合內外數據不難看出,阿里雲的底盤依然穩固。

如何重估阿里雲?
如何重估阿里雲?

非互聯網客戶能否挑大樑?

而重估阿里雲的另一標尺在於,阿里雲的非互聯網客戶能否描畫新增長曲線?

在雲計算前期,互聯網客戶是絕對的挑大樑者。

國金證券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行業結構中,互聯網企業份額佔比達60.3%,包括政府在內的傳統企業份額佔比僅39.7%,傳統行業中交通物流行業佔比最高,但也不足10%。

但隨著雲計算的普及,中國雲計算行業的增長結構正在變遷,傳統企業上雲率提升和上雲程度的不斷深化,成為中國雲計算未來高增長的主推力。

Frost & Sullivan的報告顯示,2019年,互聯網行業客戶的份額佔比降到了三分之一,中國政務雲近年來實現高增長,政務雲規模佔比約為29%;交通物流、金融、製造等行業領域的雲計算應用水平正在快速提高,市場地位也迅速提升。

如何重估阿里雲?
如何重估阿里雲?

其高增長還將持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計,至2023年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率將超過60%。而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政務雲行業研究報告》預測,2023年政務雲市場規模將達到1114.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0.6%。

因此,能否拿下政企服務市場,才是考驗阿里雲未來增長潛力的關鍵。

這一領域,阿里云其實籌謀已久。在中國市場上,阿里雲是首個進入政企市場的雲廠商。IDC報告顯示,阿里雲在數字政府市場、工業雲市場、金融雲市場均排名市場第一。

如何重估阿里雲?
如何重估阿里雲?

再從客戶端來看,目前阿里雲已服務26個部委,合作31個省區市,累計服務9億人。

政府上雲的第一大特點就是極為註重安全,對於風險零容忍,而阿里雲手握積累數年的標杆案例,其城市大腦入選中國四個首批新一代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之一,其安全能力在Gartner報告中排名全球第二等,更易推開其他潛在政府客戶的大門;其次,政府財政預算有限,而阿里雲基於規模效應可以達成最高性價比。

再看金融行業,IDC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20下半年)跟踪》報告顯示,2020下半年,在企業客戶收緊IT預算背景下,金融雲增勢依然兇猛,同比增長39.5%,而阿里雲則以23.6%的份額居首,其客戶覆蓋六大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商行、近一半省級農信聯社,全國60%的保險企業和全國50%以上的證券公司等。

事實上,阿里財報解釋,阿里雲2021財年50%的高增長,正是得益於互聯網、公共部門、金融客戶的合力推動。

無論互聯網行業內外,阿里雲的行業地位依然穩固,在挑戰中前行,繼續構建多條新增長曲線,將是阿里雲的未來新常態

起於IaaS,終於SaaS,雲釘一體化成色幾何?

考驗阿里雲未來的第三個標尺,則是雲釘一體化戰略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不妨先看看老大哥AWS,關於其邊界,貝索斯曾如此界定,“提供市面上最廣泛的工具和服務,為客戶不懈發明。”阿里云總裁張建鋒的看法異曲同工,把最簡單數字化工具交到用戶手裡。

所謂雲釘一體化,本質上是一站式提供“IaaS(基礎設施服務),Paas(平台服務)、Saas(軟件服務)”深度融合的服務。

在雲計算的業務結構中,到底哪類服務佔大頭,中外市場截然不同。

Gartne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IT支出總額預計將達到3.4萬億美元;中國IT支出總額預計將達到2.77萬億人民幣,中國占比低於全球水平,中國雲計算市場空間廣闊,基礎設施薄弱,Iaas服務空間遼闊。

其中,美國雲計算市場領先中國3-5年,信息基礎設施搭建已漸完成,因此,其業務中,SaaS 佔據大頭(64%,2018),而中國基礎設施薄弱,因此,以IaaS 服務為主(62%,2018)。

而隨著基礎設施鋪設完畢,中國雲計算市場必然會走到SaaS服務挑大樑的新階段。根據Gartner預計,2021年,市場對於應用開發的需求將五倍於IT公司的產能,雲釘一體化戰略就是對這一趨勢的提前卡位,類似於搶先一步拿到了企業級市場的頭等艙船票。

而且,中國整體數字化程度較低的現實,於中國雲計算巨頭來說,反而蘊藏著更廣闊的增長機會。

中信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在北美市場,企業IT基礎設施較好,軟件產業發達,雲廠商可以快速佔領市場,但與此同時,高毛利率的SaaS以及部分PaaS領域,也有Zoom等玩家早已搶先入場,AWS等雲計算巨頭只好拱手相讓。

而國內市場,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軟件產業,基礎都十分薄弱,因此,國內的雲計算巨頭,可以同步搶跑IaaS、SaaS賽道,而類似釘釘這樣的通用軟件,會成為雲廠商在PaaS 、SaaS環節的突破口,也是赶超AWS的跳板之一。

橫向對比來看,阿里的雲釘一體化佈局,類似於微軟的“office+Teams+Azure”的戰略,後者如今正在以此為矛,向AWS發起進攻。

SaaS服務是微軟的獨享優勢,主要集中在Office 365、 Dynamics 365、Teams、和LinkedIn等,同時向開發者開放SaaS平台,而後,微軟雲憑藉SaaS優勢向下擠壓,侵蝕亞馬遜雲IaaS業務的基本盤。2018年之後,亞馬遜的IaaS服務的份額持續下滑,此消彼長,最近幾年,微軟Azure的業務收入增速,則一直遠遠高於AWS。

阿里巴巴副總裁葉軍在4月底接受《財經故事薈》採訪時也表示,目前,很多公司在數字化過程中,要么有云沒端,要么有端沒雲,而云釘一體化幫助很多釘釘用戶理解雲、使用雲,在釘釘上開發更多雲應用,“可以喚起雲資源的購買”。

比如,目前在釘釘的客戶構成中,教育行業用戶第一,製造業用戶次之,隨著傳統製造業轉移到雲端的步伐加快,未來有望成為阿里雲業績新增量的來源,而IDC報告則顯示,阿里雲在中國工業雲市場的佔比已經達到17.8%,位列第一,營收同比增長39.3%,雲端一體的協同優勢​​已經初顯。

綜上,從行業來看,雲計算市場的增長邏輯正在悄然轉向,而從內部來看,阿里雲的發展模式和戰略佈局也有所調整,因此,重估阿里雲正當其時。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