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輕揚 ──媒體主持人李文瑗在真實裡活回自己

109年1月專題人物

如歌輕揚  ──媒體主持人李文瑗在真實裡活回自己
如歌輕揚 ──媒體主持人李文瑗在真實裡活回自己

採訪撰文/趙凡誼

照片提供/李文瑗

悠揚樂曲,撫平您一天的辛勞;午夜琴聲,與您共享音符的幻妙,

朋友晚安,我是李文瑗……

「午夜琴聲」曾經陪伴許多四五六年級生走過夜半寂寥、埋首啃書、尋探大哉問的青春年月,李文瑗沉緩磁性的嗓音,至今仍像是刻錄在心底的一曲暖心旋律。從廣播主持、舞臺劇演出,接續在電視臺和另一半殷正洋主持「殷瑗小聚」節目十七年,及至取得加拿大海文學院文憑轉換生涯,如今是大學心理學講師及跨足兩岸的加拿大海文體系課程導師。

序曲

生命如歌,李文瑗的生命旅程亦如是。這次邀訪,主要延伸自專題企劃,關於一場名為耍廢的詮釋與生命實踐。其實在邀約之初,訪者曾戰兢猶豫,擔心是否唐突冒犯?然而,因曾在講座中,聽文瑗敘說她的往昔與如今,生命如何在自我覺醒中清明前行,敞心笑談她也會追劇,從中領會出自我鬆解的逸趣;也說在好長一段心靈的淬煉中,學會跳脫許多的「應該」與「不應該」,反而活得暢快自在。就是這段分享如電火石燃旺了非邀不可的勇氣,讓她在婉拒採訪多年後,竟點頭同意。

坦言最初在邀訪信函中,看到「耍廢」這個與她成長環境水土不服的字眼,心裡稍有扞格;但清靈如她,很快便超越表淺字義的拘泥,有了一種理悟後的釋然與共鳴。她詮釋耍廢,活脫脫一如近年由絢爛歸回平淡、自除標籤的這趟生命探險,心酸苦辣交互淬煉,歷經的不容易,已內化成一種笑笑處之、輕輕放下的哲學。

前奏:抽離荒蕪的淘洗之路

「耍廢,彷如是除舊布新、自我澆灌的一種內在梳理,讓我得以學習放下,活回自在的自己。」回述卸下大愛電視臺「殷瑗小聚」主持棒,長久被高舉注目的光環也漸形消弱,幕前幕下,如人飲水的冷暖,反倒讓李文瑗有機會更靠近真實的自己,更貼近甸壓已久的內在渴望。她坦承,「標籤」的不可承受之重有時是難以招架的,不管是別人定義或自己黏附,它常將人緊扣在某個角色裡無法喘息。「譬如:當別人認定妳是一個什麼樣的主持人、有什麼樣的形象,就有了某種標準,如影隨形地在人前人後框架著,即使旁邊無人,都會自我制約,難以放鬆。」

嚴謹的家教形塑李文瑗負責、自律的性格,進入競爭激烈的電視圈,始終在主持人的角色中自我鞭策也自我懷疑。那段通告滿檔,日日活在形象拘牢的她,從沒放過自己,也不曾好好睡上一覺,不諱言:「痛苦與掙扎比快樂多更多」。離開螢光幕兩年,浸潤於存在主義與西洋哲學史的學習領域,李文瑗才得以將那些深牢的標籤一一撕除,逐漸清明地看到自我滯絆的深層課題。

「不追求有意義,在『無意義』中的我,會是什麼狀態?」脫離被主流機器攪動的那個我和完美我,回歸平淡生活,像是一場自我解構再建構的探險。中間的「度」如何拿捏?李文瑗坦言其實不容易,這期間她不斷試驗也自我挑戰,想帶自己逃離消極的荒蕪,「我曾讓自己癱軟在完全荒蕪中,感受不到價值,內心會哭泣,『我可以沒有工作嗎?』她問自己也問殷正洋:『我這樣可以嗎?』」當她懷疑自己時,殷正洋的篤定總能帶來救贖的力量:「妳當然可以這樣!文瑗,妳只要想一件事,妳現在怎麼快樂,就這麼做。」

自我批判曾是李文瑗最感痛苦的罩門,「反覆在懷疑中發現真理,在真理中又不斷自我推翻,與哲學不斷磨合後,才看見它的深廣,我因此懂了自己靈魂裡的本質,也才懂了別人的狀態。」在苑舉正教授的西洋哲學史的雲端課堂,總有李文瑗全神貫注緊盯螢幕的身影,歷經思辨淘洗,因而更認識自己也更接納別人,不再以懷疑、批判自我鞭打,漸漸走出了人際封閉的格局。

在生活中自我拆解也深刻感悟,歷程中隱藏著焦慮、懷疑……而存在主義深度的研讀反饋,適時承接了文瑗的脆弱,給了她安妥的內在支撐。死亡、自由、無意義、孤獨這些看似厚重的議題,一一貼觸著她走過的生命軌跡,反倒讓她不感負累地能和緩深探與自我擁抱。

主歌:吹進花蕊的心靈探險

從單身變為人妻,亦即從個人進入了生命連結的關係,而殷正洋給了李文瑗一種超越原生家庭關係的踏實感,「就像風吹過來,就吹進妳的花蕊裡,讓妳開花,殷正洋即是如此自然的存在。」與殷正洋攜手步入婚姻,深刻了李文瑗對生命關係的看見。「我能感受到他真實的生命,接收他的關愛,而我也能支持他,這種相互扶持而非單向依靠的夫妻關係很自在。」她感謝他從沒要求做任何一件「應該」要做的事,譬如:做一餐飯、傳宗接代、工作……當她最脆弱時,在人妻角色裡也總能得到他溫暖的支撐與安慰,為此,她由衷感謝上天的恩賜與安排。

走入心靈成長領域的藝人並不多見,李文瑗是少數持續不輟,花費十八年心血步履踏實取得心靈專業殿堂——加拿大海文學院的師資文憑者,而起步的當年還是個耀眼聚光的廣播明星。訪者好奇探問最初跨足海文的契機?文瑗提到,是《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齣舞臺劇的牽領,受了心理劇課程的洗禮,才栽下了心靈成長的種子,日後萌芽。

人生如歌亦如戲,一如戲名,演的就是廣播主持人的故事,《明天,我們空中再見》裡的主角叫文瑗,所有演員用的都是本名,「導演金士傑說,最好的劇本就是演自己。」猶如量身打造的這齣戲,原本只三場,因叫好又叫座,後來全國巡演,更受邀到香港公演造成轟動,此戲後來也成為北藝大等戲劇院校的課程教本。戲裡,李文瑗演活了自己,戲外的準備則需掏挖最赤裸的內心世界,隱含血淚。兩年的劇場訓練,她不斷被金士傑、卓明等老師拆解卻深致感謝。

而當時,母親正陷於憂鬱的苦境,「想救媽媽」的信念,讓文瑗明白愛人的能力需要學習,當別人去旅行遊樂時,她卻踏向海文漫長的學習之旅,十八年不間斷的學習,終竟取得嚴格考核的文憑,自此開展工作坊帶領的生涯,協助成員走出桎梏的生命碼頭。「是那齣戲的參演撬開了我另個人生冒險,領我在脆弱之處做最多的挑戰,這才有了現在不一樣的李文瑗。」

副歌:遇見新不了情簡單亦快樂

游泳、打球是文瑗的新不了情,也是舒放自己的重要儀式,笑稱現在的自己將每天的生命活得「很激烈」,跟專業教練鍛鍊身體、打羽球持續八年至今,把自己當學生天天到運動場報到,一打球就狂風暴雨般地淋漓盡致,累攤身體,心靈卻很暢快!游泳時則極度放鬆地任一人獨游,「就像青蛙一樣自在!」文瑗笑言,「真正的殿堂不須外求,而是在自己的身體裡,帶著自己的殿堂,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便可安住享受。」

而「追劇」也有著耍廢的逸趣。與深夜情深緣重的她,喜歡在夜半時分開啟追劇模式,不遮掩的率真,引發許多女性同胞的共鳴:「嗯!誰說追劇就是廢?」訪者好奇追問,「廢而不廢」中有何發現?「從戲劇來領略人生的悲歡離合與跌宕,常使我文思流動;洞悉了人生意義,再體現於生活中。」特別是警匪片,從犯罪心理學來探看人生,相當有咀嚼的况味。在舒適的規律中如此享受簡單的快樂,李文瑗因而自在輕盈。

尾奏:順隨生命如歌輕揚

形容自己的生命是上帝的恩寵,能在安全的狀態下探索省思,也讓李文瑗對耍廢有了新解與體悟,「就算遇到陰暗晦澀,仍要擁抱自己真實的本質,找尋自己最開心的事來發展能量,讓它順流承接,也就值得活了。」清靈如她,誰說生命之律不能如歌般輕揚啊。

李文瑗

加拿大Haven全人專業發展學院團體及個人心理諮商導師證照

臺灣電視及廣播節目製作暨主持人

大中華身心靈工作坊導師

美國有氧協會AFAA體適能專業師資培訓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士

崇德基督書院外語系學士

專欄作家

著作:我夢見我買了一條船、 上午夜琴聲的同學錄、 山上的生活

翻譯作品:關係花園、活出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