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流星般的人生 張誌家從運動而起 最後仍在運動圈戛然而止

曾經這個名字,是運動圈,尤其讓他成名的棒球圈,運動迷與體育媒體圈不想再提起的「那1個人」,但那段曾經閃閃發光的日子,在他傳出猝死悲劇後,卻發現怎麼樣都很難忘懷,而他最終還是在體育相關的事業上,劃上句點。

曾經是那顆最閃亮的星星,卻如流星般的殞落。

從小就是「天才型選手」,因為太好動被爸爸送去棒球隊,但不管是不聽教練暗號卻打出全壘打,或是不愛練球到處玩,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成了多次被退隊又多次被帶回球隊的問題人物。高中在金龍旗一戰成名,好像讓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從沒被看好成為主力,以擔任中繼投手為主,但在接連2場的關鍵後援守成,在對韓國與日本2場比賽被推上先發投手位置,也都投出完封,除了為他開啟了旅日的大門,也一下子被捧紅到成為全台家喻戶曉的明星。

那是一個分水嶺,台灣棒球起死回生的關鍵戰役。

不僅僅捧紅了包括張誌家在內的好幾個棒球明星,也讓當時受到假球案與兩聯盟分裂的台灣職棒突然出現生機,2年後兩聯盟合併;張誌家也在2002年赴日挑戰日本職棒,他除了在棒球方面的成功,同時也跨足演藝圈,出唱片、拍廣告,成了人們口中喝著果菜汁的「老外」。

過去台灣明星運動員跨界的例子並不多,因為台灣社會的價值觀,運動員就是努力在自己運動的領域耕耘,好好取得好成績,就是生涯的極致,最多就是「運動明星」,但後來我們還是看到從政、成為Costco總經理等等的跨界發展,但張誌家的橫空出世,也許當時只是一陣熱潮,卻看到了一些可能。

只可惜,他在日本的發展,因為傷勢,只留下3年的一軍投球成績,2006年球季結束被釋出;靠著北京奧運8搶3資格賽的表現,拉回了球迷與球界對他的信心,2008年加盟中華職棒La new熊(樂天桃猿前身),但2009年底他涉入假球案最後被判刑,被永遠逐出球界,大家對他的記憶,還是那個只有投球還可以的運動員。

因為世界盃棒球賽擊敗日本拿下第3名熱潮,間接促成了2003年台灣職棒的兩聯盟合併案,一度被視為恢復台灣職棒榮景的特效藥,但假球案從「黑熊」、「黑鯨」、「黑米」、到「黑象」,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創球迷對台灣職棒的信心,張誌家、陳致遠、曹錦輝是球迷心中最痛的3個名字的代表,因為他們幾乎就是最有魅力的「天才球星」代表,假球案卻讓大家覺得徹底被背叛。

張誌家在離開職棒後陷入人生的大低潮,後來靠著參與高爾夫球運動,並考上教練執照,才會有赴中國教球的第二春,但上天沒給這個運動天才第2次的人生機會,帶走了他的生命;陳致遠夫妻在演藝圈也想創造人生的第二春,在插科打諢的綜藝節目中,很難獲得「被肯定」的成功;曹錦輝充滿天賦的身體條件,雖然讓他贏得回到大聯盟的機會,但沒有再次「發光發熱」的模樣了。

台灣的「運動明星」到底有多少人能成為所有台灣人永遠傳頌的傳奇?在運動舞台上的光環,能為他們帶來多少社會地位,讓人們更加敬重?過去這些年,運動雖然慢慢在社會上被重視,但運動員仍被定義在運動圈的成就,張誌家當紅時掀起的風潮,就像「蛋塔現象」,熱潮過了就船過了無痕。缺少社會的支持力,運動明星只能靠個人的努力與否去支撐運動生涯,而運動生命本來就有限,加上教育的力量是否只是在教出1個運動能力表現好的「運動員」?而不是造就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明星」?這都是在張誌家這顆流星殞落後,是否能給台灣社會重新思考定義「運動明星」的角度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