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神奇子彈」!新一代化療藥可精準毒殺癌細胞、降低副作用

新一代的化學治療藥物透過製藥結構的設計,可藉某種傳輸載體化身為神奇子彈,直接往癌細胞投射,還能逼癌細胞把毒藥吞入肚「飲彈自盡」,而且副作用比傳統化療藥低許多。這是什麼樣的化療藥物?癌症病人可以用了嗎?

《孫子兵法》有云:「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這就是傳統化療藥物的致命傷,雖然注射後可以對付癌細胞,但也因藥物會經由血管到處亂流,進而傷害到正常細胞,包含骨髓、頭髮、黏膜或其他器官等,帶來大小不一的副作用。

90歲的廖爺爺就是如此,他因罹患第4期肺癌,依照醫師建議接受傳統化療後,除了掉頭髮、血球數減少之外,人也因此感覺非常疲累。原本還有力氣用雙腳走進診間,現在只能坐上輪椅,由孩子推著他去看醫生。

其實99%的癌友都和廖爺爺一樣,化療後會有副作用產生,有的是掉頭髮、掉血球數,有的是噁心、吃不下、嘴破、拉肚子等,多數人都要再注射生長因子或抗生素,避免遭到感染。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聽見化療就害怕。

不過「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化療副作用在「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化療藥(簡稱ADC藥物)出現後明顯降低,自損不再這麼多。

廖爺爺後來便是注射ADC藥物3個月後,副作用明顯減少,用藥不再這麼不舒服,腫瘤也穩定無擴散,至今已維持1年半。

另一名罹患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17歲林同學,因疾病屬於難治型,使用傳統化療藥的效果很差,若不清除血液癌細胞,並接受骨髓移殖,存活率不到兩成。

林同學後來經注射ADC藥物及合併其他治療後,幾乎測不到血液癌細胞,ADC藥物使用期間沒有血球低下,除了輕微肝功能異常外,沒有明顯不舒服,之後順利接受骨髓移殖,青春旅途得以繼續展開。

ADC藥物的出現 是傳統化療藥的文藝復興

收治廖爺爺的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ADC藥物是以「抗體」會和「抗原」結合的原理,透過新的製藥設計來打造的抗癌化療藥。這藥品結構為「單株抗體──連接子(Linker)──化療藥物」。

過去被視為很毒的傳統化療藥物,現在只要透過「連接子」將抗體綁上藥物,作為傳輸載體的抗體就能精準地將強效毒藥直接射往帶有抗原的癌細胞,「因抗體會認得癌細胞表面上的抗原,兩者能夠精準結合,」張文震解釋道。

最重要的是,當抗體和抗原結合後,癌細胞還會把這顆毒藥吞下肚,猶如飲彈自盡,可以避免誤殺到正常細胞,降低化療後的全身副作用,這也是為什麼ADC藥物又被稱為「神奇子彈」、「聰明炸彈」、或「精靈炸彈」。

「我認為ADC藥物屬於『類新藥』,是傳統化療藥物的文藝復興,」張文震這麼形容道。

ADC藥物精準強效 成為各大藥廠的研發新戰場

台大兒童醫院臨床藥師吳昌學表示,ADC藥物的概念其實早在1913年就曾經被學者提出,當時就是希望能夠製造出一種可以選擇性毒殺癌細胞的藥物,但最好對身體不要造成太多影響。

吳昌學指出,ADC藥物從概念的提出、研究、到第一個藥品上市,就花上了87年,2000年才有第一款真正的ADC藥物上市,用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

只不過,當時對於ADC的藥品還不熟悉,臨床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很多病人發生肝毒性或肝靜脈阻塞,因此2010年又被迫下市、重新研究設計,調降劑量後才在2017年再度上市,可說是波折不斷。

「不過,後續許多藥廠不斷投入研究,因為相對於傳統化療藥,ADC藥物更精準且副作用少,兼顧了提升療效與安全性,」吳昌學說。

從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ClinicalTrials.gov)」登錄的數據顯示,ADC藥物全球共有235項臨床試驗案正在進行中。而根據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的調查,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約有78.2億美元,且估計至2030年,將會成長至223.5億美元。可見,開發ADC藥物已經成為國際各大藥廠的熱門戰場。

ADC藥物副作用不一定低?醫:關鍵在使用劑量

被強調精準、副作用低的ADC藥物真的這麼神奇?和過去我們常聽到的標靶治療又有什麼不同?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張文震解釋,ADC藥物的本質是化療藥物,目標是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毒殺。至於標靶藥物的本質,則是針對有基因突變的癌化訊息傳遞路徑進行阻斷,達到精準的治療效果。

吳昌學補充,ADC藥物在藥物設計時,癌細胞上抗原的表現及抗體的選擇具有相當的關鍵性,必須要找癌細胞上抗原表現比較多的,ADC藥物才能精準打擊。假如癌細胞把抗原隱藏起來,抗體找不到癌細胞的抗原就無法達到精準攻擊的目的。

此外,如果沒有好的連接子把抗體和藥物連接起來,在藥物送到癌細胞之前就斷裂脫靶,導致強效化療藥釋出,「此時有可能比傳統化療藥物更毒,那麼全身性的副作用就會變得很明顯,」吳昌學說。

張文震也強調,ADC藥物雖然被宣稱副作用低,但只要是藥物都有毒死人的機會,「因為當毒殺癌細胞的劑量漏到旁邊去,副作用一樣還是會出現。」因此,民眾不宜認為ADC藥物比較不毒,關鍵還是在於藥物的劑量。

張文震以個案廖爺爺為例,他考量廖爺爺年事已高,因此只讓廖爺爺注射ADC藥物建議量的2分之1。如果病人年紀較輕,全劑量注射就比較沒有問題。

ADC藥物健保多不給付 每月自費逾10萬元

目前已有哪一些癌症可以使用新一代的ADC藥物?哪一些ADC藥物有健保給付?張文震提供相關資料,整理如下表。

ADC藥物適應症。圖片來源 / 鄧桂芬製圖
ADC藥物適應症。圖片來源 / 鄧桂芬製圖

由上表可見,已有12款ADC藥物通過美國食藥局(FDA)核准,且有相對應的適應症,包含血液癌、乳癌、淋巴癌、肺癌、泌尿道上皮癌、子宮頸癌等。

此外,目前卵巢癌、輸卵管癌等的臨床試驗結果前景,外界也相當看好,中國和日本也分別針對胃癌和頭頸癌的ADC藥物進行研發,ADC藥物未來有機會使用在更多的癌別上。

只不過,ADC藥物推陳出新,台灣真正核准上市的ADC藥物偏少,有健保給付的藥物更少,而且給付條件較為嚴苛。畢竟健保總額有限,傳統化療藥物還是比較便宜,而且臨床資料較齊全,「健保給付還是會將ADC藥物放在比較後線才拿來使用,」吳昌學說。

據了解,未納健保給付的ADC藥物,自費每個月使用全劑量約10~20萬元,若持續使用1年以上,有可能破百萬元。以個案廖爺爺為例,就是自費使用ADC藥物,由於每次施打是使用一半的劑量,治療至今估計也快破百萬大關。

張文震建議,健保署可設法增加財源,包括增加健保GDP佔比,或設置癌症病友團體倡議多年的「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讓有需要的病人能盡早使用新藥、減輕自費負擔,避免「有錢吃新藥、沒錢吃舊藥」的狀況重複上演。

延伸閱讀:

白血病初期症狀像感冒,掌握白血病原因、治療、存活率

商保過時、健保丟包,斷癌友生路!健保署明年籌設百億基金可解決問題嗎?

新型標靶治療如何精準殺敵,成為淋巴癌的治療新星?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