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透視】《人生清理員》升格影集 職人劇溫馨思辨生死議題
以特殊現場清潔員為題材的《人生清理員》,在製作人楊凱婷與導演陳大璞等原班主創攜手下,耗時4年從同名的電視電影升格為9集的影集,打造全新故事,由鳳小岳、金士傑、宋芸樺等主演。 該劇定位為溫馨職人劇,藉現場觀察實習、廣泛蒐集資料與專人顧問諮詢打下寫實基礎,凸顯「孤獨死」議題,在生死對望之間,撫平遺憾。
2020年,公視人生劇展《人生清理員》獲電視金鐘獎「電視電影獎」等7項提名,口碑與收視都有不錯表現。製作人楊凱婷說:「當時許多觀眾覺得篇幅太少,敲碗想看影集,加上公視認為題材很適合發展。各方的回饋成為我們開發影集的契機,只是一做下去就是4年。」
影集版與電視電影版都以特殊現場清潔員為題材,描繪非預期死亡(如獨居身亡、自殺等)現場的清理工作,但為做出區隔並讓影集內容更豐富,劇本寫了將近3年,花許多時間討論影集類型,因為無論是犯罪、驚悚、甚至恐怖類型都可套用,最後採用職人劇形式。
導演陳大璞解釋:「職人劇可深化職人的工作與角色性格,雖然題材有一定程度的沉重感,但我們採正面、溫暖、輕鬆幽默的方式表達,同時不迴避嚴肅議題。」楊凱婷補充,原本影集版考慮延續電視電影版的基本架構,後來認為全新角色與故事表現靈活度更高,於是另開新局,讓兩者各自獨立,只保留相同劇名。
身兼編劇的楊凱婷與張可欣、胡錦筵合寫劇本,「我們針對每個角色的背景與處境爬梳整理很久,最後以在『明日清潔社』工作的男主角『大川』做主線、老闆『龍哥』為大家長,加上『龍哥』的女兒與另兩位員工『萬兔』『伊雯』,故事圍繞這5個角色。」
「特殊現場清潔員因不同原因入行,劇中5個角色的組合有如社會縮影,各有加入的理由。」楊凱婷舉例,像龍哥以前是黑道大哥、大川曾是實習醫師、萬兔的媽媽有精神疾病、伊雯是單親媽媽,集合各種層面與狀況,使人物更立體,逐步揭開潛藏的真相。
製作人、演員、美術組均跟隨專業顧問到現場實習。
雖然拍電視電影版已有田野調查基礎,但製作影集版時又更深更廣。包括製作人、演員、美術組均跟隨專業顧問盧拉拉到現場實習觀察,此外也觀摩國內外相關影片,訪問心理諮商師、化學清潔專家、參考法醫學相關書籍,深入了解劇中不同個案的細節與角色人生遭遇。
盧拉拉透露:「演員與劇組人員到現場的第一反應多半是『石化』僵在那,要開始引導他們,下指令與分配工作,學習怎樣控制汙染源與遺物整理、分類、篩選,在一步步操作、參與的過程中卸下恐懼。」
二度執導相同題材的陳大璞坦言此次壓力更大,一方面是包括「國寶級」的金士傑在內,演員們都很有經驗;另一方面是初次執導影集,篇幅比電視電影版長很多,還因預算有限,壓縮到拍攝時間。
選角過程中,為找到新鮮組合讓楊凱婷傷透腦筋。當初請鳳小岳擔任男主角,曾出現「太帥、不像清理員」的聲音。「但他很喜歡劇本,對角色有非常多想法,實地相處後,發現他的率真、可愛、踏實和角色特質更是相近。」認真學習的鳳小岳,還會代替盧拉拉在現場糾錯。第一集導演想拍清理員腳踩過現場汙水的畫面,鳳小岳立即說:「不對,這會把汙染擴散。」
劇中鳳小岳常在大熱天穿防護衣上陣,還配合劇情演出進入水塔、高樓垂降等重頭戲,每個場景都要事前充分準備。原本劇組打算在頂樓搭建水塔,讓演員與導演可以一路從水塔外觀拍到內部,還依照法規找建築師評估,但因安全考量,只好將大樓頂的電梯間改裝為水塔,另在攝影棚搭設水塔內景。而在西門町拍攝的高樓垂降戲,演員得先接受訓練,現場還有安全組與專業垂降人員待命。
此外,影集裡的火災後現場則是美術組精心布置。為節省時間,在台北市協拍單位借到兩層格局相同的宿舍,分別做成火災前、後的樣貌,並搭配火景質感,感覺更真實。陳大璞也不忘誇讚美術組的用心,連戲裡腐屍出現的蛆都是美術組自行用魚肉養出來的,「法醫辦案會從蛆的蛻皮次數,判斷屍體死亡時間。美術組根據資料,將蛆依培育時間區分大小,還按劇情需要,一一夾出放在現場。」
當年電視電影版預算僅297萬元,但工作人員因題材感人,不計酬勞參與,陳大璞也希望拍影集版讓原班劇組領到合理的工資。沒想到影集開拍前環境大幅改變,業界薪資倍增,製作成本隨之提高,雖獲文化部電視節目製作補助1,200萬元與文策院投資,又有天使投資人挹注,仍得撙節開支,每集預算控制在1,000萬元以下。
為求精省,楊凱婷努力控管拍攝天數與工時。
為求精省,楊凱婷努力控管拍攝天數與每日工時,因為一超時就是一筆超班費。新的工時規定也使陳大璞拍攝節奏必須更快、更有效率,「製片組與導演組盡量把班表排滿,減少浪費。例如以前空景會另外拍,但這次是先算準拍攝移動的地點,在轉景的空檔拍攝。」準確掌握下,影集如期殺青,且依時間表順利在公視、八大、Netflix與Hami Video等平台播映。
從出書到擔任《人生清理員》電視電影與影集顧問,從事特殊現場清潔工作超過8年的盧拉拉認為,因媒體報導與影視作品描繪,台灣民眾對此行業與孤獨死現象開始有多一點了解。「但風潮一波波都會過去,重點是孤獨死背後存在的人際疏離。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可能理解,同時珍惜生命。」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24小時)/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更多鏡週刊報導
【特殊現場生死對望番外篇】太誇張!同住家人過世多日才發現 他揭憾事關鍵原因
【特殊現場生死對望番外篇】製作人親自田調見習 離開特殊現場後衣物處理2步驟
【特殊現場生死對望番外篇】特殊現場清理法規制訂待加強 缺乏認證良莠不齊